2018桡动脉采血作血气分析穿刺方法改良后的效果观察
在临床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穿刺时,多以桡动脉为主,因此动脉固定,较表浅,成功率较高,不易误入静脉或损伤深层神经。常规方法是采用5ml空针进行穿刺,往往穿刺成功率低,痛苦大,患者不易接受。我科自2008年以来改用2ml空针改变穿刺角度,与常规进行比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操作报到如下。http://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78例,男1010例,女68例,患者均为采取桡动脉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年龄16~93岁。循环、呼吸衰竭462例,COPD 255例,矽肺并感染361例
采集方法:取一次性2ml注射器,抽肝素钠0.5ml,充分浸润针筒内壁,然后将针头朝上推注射器内芯,先排出空气,在排出多余的肝素钠,使针筒留下充满肝素的死腔,这样可使空气进入标本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解剖学角度定位,是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cm,再向肘的方向移动0.5cm即为穿刺点。该部位为桡动脉与掌浅支吻合处,血管膨大,不易滑脱,成功率高。或选在腕关节掌侧脉搏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操作着右手持注射器和穿刺点成45°~65°,根据患者动脉搏动强弱以及皮下脂肪的厚度适当改变穿刺角度,刺入深度为0.5~1cm,穿刺成功后,血液可自动流入注射器,回血1ml后迅速拔针,将针头斜面刺入已准备好的橡皮塞内,以防外界空气进入而改变血液标本的气体浓度,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局部穿刺点按压10分钟,以防血肿形成。
结 果
共对1078例病人采用改进的新方法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讨 论
临床实践证明新方法优于常规法,除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法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适应范围广:各年龄组均适应,对于循环衰竭、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定或浅表动脉搏动不明显、呼吸衰竭致严重低氧血症者,运用解剖位置定位也较易提高穿刺成功率。相反,常规法对经常住院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恐惧使呼吸急促,引起pH和氧分压增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或瞬间憋气引起pH和氧分压减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sup】[1]【/sup】。影响血内酸碱反应的真实性。另外因情绪紧张易造成血管收缩,同时5ml注射器针头粗,针头接触面较大,触及动脉时,往往会引起动脉痉挛,造成动脉血管搏动不明显。对清醒病人还可能因疼痛屏气影响血气结果。操作前必须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目的,消除紧张心理,稳定情绪,使其密切配合。应用2ml小针头可以减轻穿刺部位的疼痛和痉挛,提高穿刺成功率。
⑵通常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时,因针头斜面较大,有时部分针尖刺入后,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常常带入少量空气,形成小气泡,气泡留在血样中能使PO【sub】2【/sub】升高,PCO【sub】2【/sub】降低,并污染血标本,因此将血样保存于无氧状态,并且没有气泡存留在标本中是极其重要的【sup】[1]【/sup】。抽血后还需再次排净注射器内的气体,而采用新方法穿刺则基本上避免了空气的混入,提高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抽血气的空针肝素化时,5ml空针内的肝素盐水易过量,使测得的血气结果异常。因肝素呈酸性,肝素过量,使标本稀释,影响其pH值并使PaCO【sub】2【/sub】偏低,PaO【sub】2【/sub】偏高【sup】[2]【/sup】。2ml注射器内混入的肝素液相对较少,以提高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⑶随着进针角度的增大,疼痛程度随之减轻。常规的穿刺针尖斜面向上,由于针尖斜面缺口大,马蹄样斜面对组织与血管壁的切割性损伤面较宽,易致肌纤维断裂,加重患者的疼痛。新方法增大了穿刺角度,充分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进针,针尖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小,缺口小,减少了针尖对组织的机械切割和撕拉,故疼痛反应小,皮肤受损的范围小,不易形成局部小血肿。
⑷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由于摩擦力较大,很难见到较多的动脉回血现象,可以在动脉穿刺成功后,从乳头侧方仔细观察,可见到流尽乳头内的血液有与脉搏相一致的搏动现象,即可确认为动脉血。
综上所述,在进行桡动脉穿刺作血气分析时,建议采用一次性2ml注射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化验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王桂玲.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职业与健康,2007,23(9):765.
2 金伟明,章英宏.血气分析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检验医学,2009,24(7):5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