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151 发表于 2018-7-27 17:43:23

2018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
一、金融监管权的来源宏观审慎需求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成为传统金融监管的权力来源。本文主要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论述。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进
  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这一概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在1979年6月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第一次提到宏观审慎概念。随后,英格兰银行在1979年10月首次在限制单个银行放贷问题上探讨宏观审慎理念的适用性。欧洲煤钢联营(ECSC)于1986年在《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正式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但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才广泛引用宏观审慎理论。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首次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纳入监管金融体系中,自此,宏观审慎监管正式适用于对金融系统性稳定的维护策略中。
  宏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系统性或系统层面的监管框架及其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强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安全,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性政策,避免金融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将金融系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看作一个整体,全面考虑其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问题。
  (二)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的系统性风险防范
  2000年10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的Andrew Crockett在银行业监管的国际会议演讲中,首次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对应的是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 而Claudio Borio(2003)在Andrew Crockett(2000)的基础上从目标、关注点和风险性质等方面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作了具体区分:
  第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体系的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幅度的波动;微观审慎监管则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个体的约束以期实现对投资者在个案中的利益进行保护。第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下,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内生属性,金融机构的集体行动通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实体经济又通过反馈机制对金融体系产生反作用;而微观审慎监管理念中,金融风险具有外生属性,单个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市场状况和实体经济不存在影响。第三,相关性,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存在着共同的风险暴露;微观审慎监管不研究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彼此作用。 第四,校准目标和方式,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校准方式,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采取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校准方式。基于上述四点区别,宏观审慎监管强调了金融监管的目的与宗旨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而以风险资本要求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归入系统重要性范畴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是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也是传统金融监管的权力来源。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维度解读
  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跨行业维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一个是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
  第一是跨行业维度。跨行业维度主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在某一时点的风险是如何在金融体系内分布的,即分析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范围,并测算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贡献率,从而为监管机构对那些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提供监管依据。
  其一,由于金融机构可能直接暴露于相同或类似的资产类别,或间接地暴露于与这些资产类别相关的其他资产,因此跨行业维度可以分析对单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白川方明(2010)曾用举例,当某个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集中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时,一旦房地产行业因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开始下跌,则该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暴露。如果多家企业都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和投资具有特殊的偏好,则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暴露。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没有将全部风险敞口暴露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而是部分集中在此行业,但如果众多金融机构都部分地持有相似的风险敞口,则整个金融体系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此时,系统性的风险敞口难以弥补与掩盖,问题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都会出现不足,即为拥挤交易(crowded trade)。概言之,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风险的同质性判断造成对经济走势的趋同性判断,进而导致拥挤交易的发生。
  其二,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作为衡量和管理风险头寸的工具,但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能力研发适合自身风险管理模式的数学模型,导致金融机构之间采用了雷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应对风险时,金融机构面临相似的风险暴露,其交易期限、处理风险的方式也出现同步趋势。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被放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