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849 发表于 2018-7-27 15:08:12

2018假行政行为

  一、假行政行为的界定
  假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上又称为假象行政行为(Scheinverwaltungsakt)或行政行为的不存在(Nichtvorhandensein)。「参见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台湾省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胡建淼主编:《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有关假行政行为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行政法学者的重视。我国台湾省学者翁岳生教授认为,“行政处分之不存在是指无代表国家权能者,所为外表上徒有行政处分之假象,但原则上不具有任何实体法上或程序法上效力之行为。”「前引翁岳生书,第24页。」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在逻辑上并不周延。具有行政权能的行政机关所作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行政行为,也有可能是假行政行为。大陆学者认为,“假象行政行为,是指尽量(疑为‘尽管’──本文作者)从外观上看疑似行政行为,但实质上行政行为根本就没有成立,不具备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因而不是行政行为的行为。”「前引胡建淼书,第207页。」我们同意大陆学者的观点,认为假行政行为是指不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但具有行政行为的某些类似特征的非行政行为。
  假行政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即非行政行为。要区分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就要看该行为是否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具备行政行为成立要件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否则就是非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大陆学者认为,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有四个,即合法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客观行为和行为功能。「方世荣:《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以下;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5-126页以下。」我们认为,行为主体的合法与否,一般说来只能决定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并不决定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例如,一个只能以所在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了行政行为,构成了主体资格上的欠缺或违法,同时构成了行为的违法性,但该行为却仍属于行政行为。又如,身份上不合法的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也属于主体资格上的不合法,但所作的行为却仍然是行政行为。《德国联邦公务员法》第14条规定,任命无效时,在被任命者遭禁止执行职务前,其所为之职务行为,视同其为公务员所为之有效行为。只有当行为主体存在着不具备行政权能的违法性时,所作的行为才不属于行政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应当是以下四个,即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的实际运用、行政法律效果的存在和表示行为的存在。只要同时具备这四个要件的行为,就属于行政行为,否则就是非行政行为。
  一般说来,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本不属于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有些非行政行为却具有行政行为的某些类似特征或假象,即具备行政行为的某些成立要件或与该要件具有密切类似性。这样,就容易将非行政行为误认为行政行为。我们将这种非行政行为称为假行政行为,并有必要纳入行政法学研究的范围,以便正确认定行为性质、准确适用法律。
  二、假行政行为的形态
  在法国行政法学上,将假行政行为即行政行为的不存在分为物质上的不存在和法律上的不存在两种形态。前者主要是指不具备行政权能的组织或个人所作的假行政行为;后者主要是指没有运用行政权所作的假行政行为。「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我国台湾学者林纪东将假行政行为,分为无行政权能的假行政行为、无表示行为的假行政行为和未受领的假行政行为三种形态。「林纪东:《行政法》,台湾省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328页。」我国大陆学者将假行政行为分为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行政主体内部的意思表示、行政主体的非权力行为和已经消灭的行政行为四种表现形态。「前引胡建淼书,第209-210页。」我们认为,行政行为的受领和失效与否,只是行政行为的一种生效和失效规则,而不是判别行政行为与假行政行为的标准。判别行政行为与假行政行为的标准是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根据行政行为的四个成立要件,假行政行为的形态有以下四种:
  第一,不具备行政权能的行为。权能不同于权限。权能指的是权利能力,往往与组织的成立同时产生,决定着行为的性质,即是行政行为还是非行政行为。权限则是指行为能力,既可以随组织的成立而产生也可以在组织成立后而赋予,决定着行为的合法性。在我国,行政权一般属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具有行政权能,个人更不具有行政权能。因此,不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或个人实施的强制性行为,或者假冒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所作的行为,「据《中国商报》1997年10月17日报道,北京明日经济发展公司假冒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测中心,伪造宝石检测报告2000份。」都是假行政行为。
  第二,没有运用行政权的行为。行政权的享有者即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运用行政权,而基于其他权利所作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尽管当代部分大陆法系行政法学者认为,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作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行政私法行为,但并未得到立法和判例的普遍承认。这种权利和行政权统一于同一机关和组织所作的行为,如行政机关因建造办公楼所作的征地、拆迁行为,在主体上就具有行政行为的假象,是一种假行政行为。
  第三,不存在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拥有行政权的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如果并没有设定、变更或消灭,以及确认和证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也不是行政行为。例如,在现有行政行为的基础上,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所作的第二次行为,如果没有新的法律效果,就不属于行政行为。「前引[印]赛夫书,第80页;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省详新印刷公司,1979年版,第16-17页。」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所作的事实行为,也不是行政行为。但是,它们都具有行政行为的假象,是假行政行为。
  第四,不存在表示行为的主观意志。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意思表示。行政主体只要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行动等表示出来,并且使相对人知悉,才能构成一个行政行为。如果行政主体的意志还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还没有告知相对人,就应视为行政行为不存在。「参见《日本行政法》,吴徽译,载《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张载宇:《行政法要论》,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第354页;前引胡建淼书,第210页。」
  三、假行政行为与违法行政行为
  假行政行为不同于违法行政行为。假行政行为不是行政权的作用,不是行政行为。对假行政行为,任何人都没有表示尊重和承认的义务。依通说,假行政行为也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的标的,「参见[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台湾省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胡建淼主编:《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而应作为民事诉讼的标的。但是,王名扬教授认为,假行政行为在法国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标的。他说:“对于不存在的行为,当事人可以不提起诉讼而不遵守,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任何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本文作者)主张其无效,不受起诉时间的限制。普通法院有权审查这类行为的合法性。行政法院任何时候可以在越权之诉中宣告这类行为无效,不受撤销时间的限制。不存在的行为,和一般的违法行为不一样,不因为时间的经过而成为不受直接攻击的行为。”「前引王名扬书,第166页。」
  违法行政行为是一种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但不具备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的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尽管是违法的,但与合法行政行为一样,具备了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一种行政行为。受民法学上民事法律行为界定的影响,姜明安教授曾主张将合法性作为行政行为的界定标准之一,认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我们所研究的行政行为”。「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36页。」对这一主张,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并未接受和认同,姜明安教授本人在后来的论著中也并未再予坚持。他在1997年主编和出版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指出:行政行为并不意味着合法行为或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行为,行政违法侵权行为和越权行为同样都是行政行为,在依法撤销前“该行为不仅仍应视为‘行政行为’,而且还应该视之为有效的行政行为”。「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实际上,国内外行政法学的通说,是把行政行为作为合法行政行为和违法行政行为的上位属概念。一个行为只要具备了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就属于行政行为,不论该行为是否具备合法要件。尽管行政行为不具备合法要件即违法,在违法行政行为被依法消灭以前,不仅相对人应受其拘束,而且对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公定力。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机制来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解除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如果将行政行为与合法行政行为等同,那么也就不需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了。
  有时,人们为了强调无效行政行为在违法程度上的严重性并否认其法律效力,可能说“一个无效的行政行为绝不是行政行为”或“自始没有存在”。「前引[印]赛夫书,第104页;前引王名扬书,第165页。」但是,无效行政行为只是一种违法行政行为,而并不是假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无效,只是不具备内部效力,而仍然具有外部效力;只是没有法律效力,而仍然存在行政行为的形式。行政行为的无效需要有权国家机关的宣告,无效行政行为的效力需要一定的法律机制予以解除,无效行政行为的形式也需要按一定的法律程序予以消灭。因此,它仍然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标的。「前引翁岳生书第15页,前引王名扬书第166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假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