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971 发表于 2018-7-26 20:39:41

2018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的策略

 一、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大意是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题中之意也包含了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文明的诸多内容。文明是个大的范畴,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所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创造的财富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矛盾关系,以达成相互之间协调发展,即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建构生[专业提供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的服务,欢迎光临]态文明的三大要素是自然、精神与社会,具体而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现的是良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社会,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良性状态。第一,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追本溯源,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度攫取资源带来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后果,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阻碍。为了缓解人类与自然间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才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范畴,目的是人类的发展应保持可持续性。第二,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精神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表现为人类对待自然的道德态度和价值理念,强调摒弃人类单向征服、支配自然的错误思维,采取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性思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因子。第三,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根源。生态危机不是偶合的个人价值取向的精神问题,其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根源。如果不彻底解决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被正确认识,更不可能解决。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生态文明提倡科学认识、尊重、顺应、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糟践、滥用和盲目干预自然,以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负责为宗旨,为后代人保留和创造可持续的自然物质财富,进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发展的新局面。
  (二)生态文明建设须从主体、地域、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设计布局
  在建设主体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人类的广泛参与,包括各国政府、企业、家庭、非政府组织(NGO)、混合主体等。其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建设的推动者和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企业是核心建设主体,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家庭是基本单元,是最广泛的参与者;非政府组织是发挥咨询和监督作用的民间组织;混合主体是多种形式其他主体的组合,也是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
  在建设地域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全球、国家、区域、地区和社区等多个层次。其中,全球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将为世界环保运动带来新的力量;全国层次以国土空间优化为重点,因地制宜以实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区域层次和地区层次是主阵地,应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社区层次以推进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倡导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为重点。
  在建设内容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如森林生态、农田生态、水生态、荒漠生态和城镇生态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始终引领、指导各种生态系统建设,以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运行模式和发展模式。
  在建设手段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采取意识手段、规划手段、制度手段、科技手段和资金手段。如开展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唯自然客观规律至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强调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全面论证、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科学开发;加大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和政府考核机制;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保障基本环境质量。
  二、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文明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并演变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着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
  对生态文明观的认识建立在对生态文明的明确把握基础之上。我们要明确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不单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总结。正是基于这些思想渊源,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理性逻辑在现实的践行中逐渐展开,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它以美国女科学家雷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引子,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分歧消除阶段。《寂静的春天》从被攻击到被肯定的巨大转变,其标志是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全球环境大会,对生态与环境问题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二是反思阶段。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全球环境大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对工业文明进行初步反思并加深认识,探索原因,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实践。三是生态文明观初步形成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认识到由发展理念和模式不当引起的生态环境危机必须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来应对,进而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一系列实践;与此同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相继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得到迅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打下了重要基础。四是生态文明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学者们在总结大量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将大量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