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浅析领导干部经济犯罪及矫治对策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犯罪的主流之一。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有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经历、经验,也就较多的了解法律的严厉性,所以在进行经济犯罪时,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犯罪地点多选择在室内或外部隐蔽地点,以规避他人视线;在犯罪对象上,以现金、贵重而微型物品为主。对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针对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就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心理特点、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矫治对策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犯罪防范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因而,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犯罪的主流之一,也是我国政治腐败的根源。在目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而且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虽经多年来的打击和惩治。但是,这种犯罪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经济犯罪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职务越来越高,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并逐步地向集团化、组织化发展。为此,认真而深入地研究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对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小康和谐社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一、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行为特征:
; 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是指在党、政、军、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处于领导、决策、指挥地位的领导人员所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的行为。正因为他们是领导者,所以基于本身的地位以及我国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才使他们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活动中,其犯罪行为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归纳起来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 (一)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
; 一般来讲,领导干部有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经历、经验,也就较多的了解法律的严厉性,所以在进行经济犯罪时,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有较为周密的行动计划,也多采取极为隐蔽的犯罪方法:尽力减少知情人,即使是其亲近的人,也总是尽力使之回避;犯罪地点多选择在室内或外部隐蔽地点,以规避他人视线;在犯罪对象上,以现金、贵重而微型物品为主。
; (二)犯罪时间具有长期持续性
; 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由于其在单位有一定职权和威信,使其在内部形成一层不透明的“保护膜”,很少受到群众怀疑;即便偶有破绽,被群众觉察举报,也会由于受干部管理权限制约,等主管机关批准侦查,已有喘息、毁证、串供机会。况且不少群众怕引火烧身,在没有十分把握或与本人无利害冲突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举报。所以,往往犯罪活动持续时间长,少则—年、两年,多则十年左右。只在短时间内进行一、二次犯罪后即作罢者甚少。
; (三)在案件侦破上具有阻力大的特点
; 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除了下有不透明的内部“保护膜”,往往还上有“保护伞”。经济犯罪者,之所以爬到领导岗位,多是一些善动心计的“聪明人”,极善伪装,制造各种假象,使人不敢轻易怀疑其进行经济犯罪。另外上级领导干部,有的是沾腥惹臊,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有的是怕自己作为“伯乐”失色;更有甚者,认为查处经济犯罪的领导干部是与自己过不去。所以,会出现“案件刚到公检法,说情人群到了家”的怪现象,使侦查、审判工作遇到不少阻力,特别是体现了难侦破的特点。
; (四)从犯罪主体看,犯罪者的职务逐次走高
; 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从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司法机关到企事业单位、经济实体,从国有企业到集体经济组织,涉及部门之广,人数之众,职业之复杂,是建国来少有的;其次,是职务多层次,从科级、处级到省、部级,无所不包,且有向高层次发展之趋势。近几年来查获、判刑的省、部级干部达十余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等,的确触目惊心。
; (五)犯罪数额大
; 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数额小,看不到眼里,感到不值得冒险。既然孤注一掷,其犯罪涉及金额每次都达到较大,甚至巨大。数额累计都达巨大或特别巨大,由过去的几千元、上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上千万元。此类情况已见诸报端者不少。
; (六)被动驱向型犯罪增多
; 近几年来,在领导干部经济犯罪中,犯罪动机属被动驱向型犯罪的人数增; 多。由于受利益驱动,金钱挂帅的影响,本属于份内工作或只应收取少量合理费用即可的领域部门都搞有偿服务,甚至收取巨额费用,使仅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党、政、军等单位的领导干部,面对飞速增长的开支,难以为济,在通货膨胀中陷于困难境地。如:家属农转非、子女上学、亲属治病、买房、集资、捐款等等。部分革命意志不坚定者,受经济困难之驱使,走上经济犯罪。
; (七)打着为“公”的旗号,中饱私囊者增多
; 领导干部在经济犯罪中,打着为“公”的旗号,名为公,实为私。这种形式的犯罪,多数发生在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制售伪劣商品、利用合同诈骗、收受回扣的犯罪中。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走私贩私物品价值达百余亿元,50%以上赃款流人私人腰包;偷税漏税占应税单位的35—40%,10%资金流入私人腰包;制售伪劣商品造成经济损失达200亿元,25%非法所得为私人占有;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达1000亿元以上。
; (八)犯罪形态向集团化、组织化发展
; 在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中,因其处于领导、组织、指挥者的地位,除部分受贿贪污案件外,其多数不直接进行犯罪,而是策划、指挥,由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有组织指挥者,有实施者,就形成同一犯罪目的而共同犯罪。故而会“侦破一案,抓获一串”。最为典型的远华集团走私案,就是其突出的表现形式。
; 二、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的心理特点
; 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犯罪的行为过程,反映着犯罪心理的运动轨迹。领导干部由于其经历、经验、地位的特殊性,故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 (一)侥幸心理突出
; 虽无成功的把握还要碰碰运气,是一种侥幸心理。领导干部经济犯罪,因自诩为阅历广、经验多、行踪诡秘,内有“保护膜”,上有“保护伞”,不会被人发现;即便不慎露点马脚,也能过关斩将,“小小河沟翻不了船”,所以存有严重的侥幸心理。
; (二)内心冲突机制明显
; 犯罪动机,是犯罪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犯罪所欲求的结果。实现犯罪的目的,又严密保护自己,是任何犯罪分子都密切关注的两个方面,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前,因其地位、权力、待遇,是社会上许多人所羡慕的,故而在“干,还是不干”问题上,都要进行激烈的内心冲突,不断权衡利弊得失,推测成功与否的程度;不犯罪,“人不得外财不富”,难以满足享乐主义的非份欲求。“人生一世,不就为了吃喝二字?!”犯罪得逞,虽可以花天酒地,享尽人间富贵,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旦被捉,身败名裂,后果不堪设想,“偷鸡不成反蚀米”,轻者剥夺自由,重者剥夺生命,实在可怕。经过动机斗争和内心的矛盾冲突,最后相信会“成功”,走上经济犯罪的道路。
; (三)贪婪的占有欲强烈
; 出于非份的需要,以贪婪的占有欲为内驱力。经济犯罪前的激烈的动机斗争后,当非法占有欲望战胜被捉恐惧心理、畏罚感后,他们会以百倍的决心,毫不迟疑的行为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特别是当第一次犯罪得手后的成功体验,会迅速强化其犯罪心理,使其沿着毁灭的深渊走下去,变得更加贪婪,一发而不可收拾,例如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某,在犯罪时其母就曾劝阻,要他自律。他置若罔闻,直至被捕,才悔恨不已。
; (四)补偿心理占据主导地位
; 在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中,受补偿心理动因的驱动者,占一定比例。他们认为:“文革”前,党叫干啥就干啥,下放、下乡、捐款…一心为公,不敢有私心杂念,真是太傻了,是个“傻蛋”;“文革”中,被打倒,挨批斗,关“牛棚”,子女成了“黑五类”,受株连,工作大半辈子,有此遭遇,是个“冤蛋”;近几年,改革开放了,可以靠本事挣大钱了,该享受了,该大捞一把了,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体力不行了,快到退休或已经退休的地步了,真是力不从心。但面对经济上的“暴发户”,心理不平衡。开始是茫然、羡慕,后来就变成妒嫉、愤慨。与人相比,袋中无钱,气不壮,腰不直,衣、食、住、行太寒酸了,是个“穷光蛋”。于是,破釜沉舟,趁有限之年,利用在位的有限岁月和人虽离退休但尚有余威可发之际,大捞一把,决心由“三蛋干部”变成富翁阔老,冒险一阵子,享受后半辈子,否则就枉活一生。
; (五)犯罪心理强化过程快
; 在研究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犯罪的心态时,人们不难发现,其犯罪心理强化过程具有“快”字的特点。“不敢想——试试看一—一大胆干,”是这类人经济犯罪的心理活动发展轨迹,而且从“不敢想”,到“大胆干”,少则只几小时,多则只几天。他们有地位,有经验,路子广,信息灵,点子多,有的干脆借职务之便利用国家、集体的人、财、物进行经济犯罪,一旦犯罪,很少因生悔改之念而自动中止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