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8233 发表于 2018-7-26 09:56:13

2018平等化·犯罪·安全阀机制

        引言
作为一种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质上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它要求权力关系制度化,经济关系民主化,文化关系宽容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地从新的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动的社会进程,本质上是一场社会平等化进程的序曲,这种平等化进程也就是社会现代化的演进。根据亨廷顿的观点,“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1)]因为现代化必然导致社会存在多元性的不平等,从而导致存在对现行制度、规范、秩序的蔑视的最极端形式即犯罪,社会不平等程度越大,则各种敌视态度的强度就越大,因而放弃合法手段,以暴力或者其他极端形式表达意愿的行为就越多,社会不平等的性质、变化过程决定着社会群体敌视态度的性质和变化,从而决定着犯罪的性质及其运作态势,平等化进程中的稳定和发展的持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危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即稳定,以及如何在谋求稳定的同时不妨碍发展的持续,对每一个谋求平等化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为了在平等化的稳定与发展的两难境地中寻求有效的对策,法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安全阀”机制就是适例。所谓安全阀机制,就是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沟通渠道。功能联系是安全阀的压力部位,它是人们之间在生产劳动,资源分配,生活娱乐等项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协作、交换的关系。功能联系的最根本点就在于用多种纽带把人们连结起来,降低社会成员的孤立程度,因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协作、交换的关系越紧密,现实性越强,人与人之间由具体的现实对象而发生的冲突就越频繁,但这种冲突越不会表现为激烈对抗,就越有可能进行多种折衷选择来缓释冲突。诸如家庭,由于血缘所生的多种关系把家庭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即使有冲突,也很少以暴力等激烈对抗形式出现,功能联系越紧密,抑制激烈对抗冲突的能力就越大。沟通渠道是安全阀的排气孔部位,它是人们表达不满、紧张的合法方式、场合以及机会。这种渠道越畅通、越广泛、越规范,人们用社会无法接受的方式对挫折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就越小。功能联系和沟通渠道的关系配置行当,就是成功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这主要是由于安全阀机制在抑制犯罪与保持稳定及促进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首先,由于安全阀机制允许以不分开威胁群体团结或社会秩序的方式来松驰因内部冲突对抗而产生的紧张、消除或消减了群体或社会的不满情绪;以不危及社会根本制度的合法的意见表达方式来消除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冲突;从而由于能及时、适当地让不满情绪和不同意见得以渲泄和表达,防止了矛盾与冲突的过度积累与压抑,进而也防止了矛盾与冲突的总爆发,避免了社会秩序的人混乱,保障了平等化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相对动态稳定局面。其次,安全阀机制允许不满情绪与不同意见的适时渲泄与表达,从而能适时地调适与消减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调节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保护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社会成员推进平等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也有利于推进平等化的持续协调发展。安全阀机制对于抑制平等化进程中的犯罪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性对于我们这种后发生型平等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http://
上篇
犯罪学研究成果表明,犯罪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是孤立的个人的反抗统治秩序的行为,犯罪伴随着社会平等化程度的改变而改变,而推动社会平等化的机制则是调动个人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平等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里,个人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以此为原点来观照犯罪,犯罪的发生也更适宜于平等化社会中的多元性、灵活性、自发性等特质,因为犯罪本身对制度、规章、秩序、控制等因素具有天然的抗制性,那么平等化社会里,犯罪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
我们知道,平等是相对于不平等而言的。在任何关系中,任何时空下,绝对平等的社会从来没有,永远也不可能有。我们曾在《市场经济与犯罪控制机制研究》[(2)]一文中提到过,所谓不平等,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对于某种工具性资源获得和占有的不平衡、不均匀。它包括结构性不平等和反结构性不平等,一般地,前者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一种不平等;而后者则是仅仅符合不平等关系中某一方面和利益的需要的,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的持续起破坏作用的反结构性不平等,它往往是犯罪生成的契机。行文至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来作为我们的进行纵深探讨的延续: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权力、道德可以被视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性资源,如果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度作为社会平等化进程中衡量社会平等程度的指标,那么社会流动性的大小就是说明这个指标的一个变量单位。提出该命题的根本点,就是要勾勒出平等化进程中的犯罪态势。http://
一、现实条件下的中国社会远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平等社会,它仍然只是一个不断地从新的不平等走向平等的社会。在许多社会关系中,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平等:(1)在经济关系中,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本身就是一种结构上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是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而且是事实上,正是因为多种所有制并存这种所有制的不平等局面才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如按劳分配制度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及权力参与经济活动等现象,则是一种反结构性不平等,它压抑社会个体的积极性,阻碍社会个体潜能的发挥,延缓社会进程的步伐。(2)在权力关系中,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以及滥用权力,轻视法律等现象的存在,已成为我们社会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反结构性不平等。低制度化权力关系曾使我们的社会历尽磨乱,(文化大革命就是适例),使社会个体对权力的信任感下降,(例如以贪污受贿为代表的职权型犯罪行为的泛化,削弱了社会成员对权力的信任度,尽管廉政的风暴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社会民众的反应并不热烈。)(3)在道德关系中,由于传统沉淀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旧制度下走出来的社会而言。等级尊卑,优劣有序为本位的道德关系的影响,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消声匿迹的,在这种以客体为中心的道德关系里是不可能有平等的。同样地,在以极端个人主义为中心的道德关系里,也没有平等可言,“以已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这种差序格局在客观上起着维护、掩饰经济关系、权力关系中的各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的作用,蕴涵着产生敌对意向,冲突的社会必然性。因为在多种道德关系并存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用确立不同道德关系的不同道德原则去评价行为的善恶,社会冲突当然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些使不平等合理化、道德化的原则都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http://
经济、权力、道德这三种工具性资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相互之间的关系度越高,那么就表明资源的集中程度也越高,不平等程度也就越大;相反,如果关系度越低,则不平等程度也就越小。因为关系度越高,说明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的资源,他们成为社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平等化·犯罪·安全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