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外宪法私有财产权保护之比较
「内容摘要」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通过了关于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并规定征用补偿条款,应该说对我国的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是以此为蓝本,通过比较各国宪法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指出本次修改的意义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神圣不可侵犯 征收 征用 补偿一、背景资料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共有14条,其中包含了关于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将宪法第十三条的“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我国制定82宪法时,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还限于很小的范围内,仅仅局限于收入、储蓄房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股息、红利等成为新的私有财产形式,但是由于宪法规范的极端滞后性,现实情况的变化并没有为宪法所反映,这部分私有财产的保护成为宪法规定中的盲点,另外征用、征收补偿条款的长期缺失也都强烈呼唤通过修正案的方式在宪法中规定对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另外,由于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力,现实生活中,对企业主的合法财产出现了或明或暗、不同程度的“打、抢、砸”的现象。如所在社区的地方政府,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强行改变私营企业的产权关系,甚至“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将私营经济改组为集体经济”,对私营经济强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来自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强行收取苛捐杂税;个人的暴力哄抢、敲诈勒索等。因此,这次修宪将公民私有财产权规定在内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世界各国宪法惯例的,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是通过与各国宪法中私有财产权的规定的比较来说明我国该宪法修正案条款的意义和问题。
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在修宪之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家为了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必然会在这次的修正案当中增加关于私有财产的保护的问题,但是,争论的焦点是:是否会有“神圣”二字,争论的起源是我国宪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据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作为与其对应的私有财产当然也应该有如此的地位,否则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歧视,私产仍然没有办法得到与公共财产相同的地位和保护。孰是孰非我们或许能从各国宪法中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得出结论。
近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直接起源于1215年《自由大宪章》开始的英国议会历史之中。《大宪章》第一次以成文法形式确立了被征税人不同意就不能征税的原则。限制了国王非法向臣民勒索财产的权力。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一个完整的原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美国《独立宣言》将人权概括为“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发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加进了财产权,把人权概括为“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liberty、property、security and resistance to oppression)。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17条还宣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Property is a sacred an inviolable right)。
法国《人权宣言》强调“神圣不可侵犯”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当时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国王可以任意把臣民关进巴士底狱,可以任意剥夺工商业者的私有财产归国王所有或者赏赐给国王的宠臣或者爱妾,因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强烈要求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随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也大多以宪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使其一时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标志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和福利国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单凭国家的力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会遇到诸多问题,需要个人的援助来完成某些国家公务事项,于是越来越重视对私有财产的征用及其补偿问题,战后各国宪法基本没有再规定神圣二字。
1946年11月3日颁布的《日本国宪法》规定
第二十九条:财产权不得侵犯。财产权之内容应由法律规定,以期适合于公共之福祉。私有财产,在正当的补偿下得收归国家。
1947年制定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规定 :
第四十二条 财产分公有和私有两种。经济利益属于国家、机关或私人。
法律承认并保障私有财产,但法律为了保证私有财产能履行其社会只能并使其为人人均可享有,得规定获得与使用私有财产的办法,以及私有财产的范围。
1949年通过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
第14条(1)财产和继承权利应得到保障。其内容与限制应被法律所规定。
1987年韩国制定的宪法规定:
第23条(1)全体国民的财产权应予保障。其财产内容和范围由法律规定之。
除此之外,荷兰、比利时、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埃及、菲律宾、西班牙、秘鲁等国家也都规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而没有神圣二字。可见,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既重视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又不搞绝对化,不把私有财产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可以征收或者征用的。
美国在财产权保护方面有其规定的特殊性,并没有受法国《人权宣言》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美国独立以前,英国的国王和政府并没有任意剥夺当地人民的私有财产,所以在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7《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都没有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而仅在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即著名的《人权法案》的第五条规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其实,法国宪法也没有固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1793年法国宪法”修改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改名为《人权宣言》,并作为其前言,新的《人权宣言》删去了神圣不可侵犯条款,改为:“除非经合法认定的公共利益所需要,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的最小部分在未得其同意之前,不得受到剥夺。”而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在其第五章第三十四条规定:议会可以通过 “有关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的资产转为私人所有”的法律规定。这就意味着财产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会可以通过法律将私人财产国有化,或者将国有财产私有化。
当然,并不排除我国的执政者是考虑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强调公共财产的重要性而刻意不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可能性。但是,至少从条文的表述上来说,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做“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是符合世界宪法发展的潮流的。而且,就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性,而仅对私有财产做不可侵犯的规定来说,我国并不是唯一的国家:1971年9月10日,埃及经公民投票正式通过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永久宪法》,宣布国家所有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规定如下:
第二十九条 财产须受人民的监督和国家的保护。财产包括国家财产、合作财产和私人财产三种。
第三十三条 国家所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根据法律,保护和加强国家所有制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是因为国家所有制是国家力量的后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人民舒适生活的源泉。
第三十四条 私人所有制受到保护,除非有法律明文规定和有法律裁决,否则不得对私有财产实行扣押。根据法律,只有为了公益才能征用私有财产,但有赔偿。保障继承权。
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才不受侵犯?
82年宪法文本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而这次修正案关于公民私有财产的规定沿袭了原宪法文本的精神,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从一般的理解上说,当然只有合法的财产才不受侵犯,如果规定不合法的私有财产也不受侵犯的话,那就有可能发生一定国家机关无法对违法、犯罪所得的财产都实行没收或者追缴,基本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得到维持。所以,乍看之下,这种说法好象很有道理,但是考察各国宪法的规定,没有国家规定只有合法的私有财产才不受侵犯。
二战后制定的《比利时王国宪法》
第十一条规定:“任何人的财产不受剥夺”。
1978年《西班牙宪法》
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承认私人财产和财产继承的权利”。
1979年《秘鲁共和国宪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