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代际环境权的宪法保障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迫使世界各国对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纷纷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各自的战略选择,并且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各国法律的价值理念和体系构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和具体制度的建设,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一;代际环境权的概念和实质
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使之保持自我更新和被永续利用的能力,这是当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基本态度,也可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而在法律上首次体现这一思想的是1893年的“太平洋海豹仲裁案”,该案的仲裁决定规定了保护公海海豹的具体措施,并为以后的有关条约和国际环境法所采纳。;但是,这种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并未超出对当代人利益的关注,它所协调的只是当代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后来,各国政府和有关学者逐渐认识到对自然的可持续利用,实质是对后代人利益的保障。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首先从代际角度提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问题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它宣布“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这种公平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经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浓缩为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重申了今世和后代都有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目前,保障各代人平等的发展权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发展模式的创新,而且也是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革命,必将对各国法学理念,尤其是环境法产生重大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代际之间平等享有环境权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及实质所在,那么,代际环境权是一种什么样的确权利呢?
华盛顿大学的艾迪。B.维思(Edith;Brow;Weiss)教授使用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这一概念来描述代际环境权,1984年,她在《行星托管:自然保护与代际公平》的论文,指出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的地球权益的托管人,他们在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有义务维护不比前代人更坏的环境质量,又有权利享有不比前代人更差的环境质量。她认为,这种代际权不是个人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或代权(generational;rights)。
代际环境权廓清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每一代人都有依托自然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增进自身福利的权利,当代人在享有这一权利的时候不应妨碍后代人同样权利的实现,但这并非要求当代人原封不动地将地球环境传递给下一代,而是指后代人利用当时的技术、经济和自然资源条件达到与当代人同样的发展目的。所以,可以将代际环境权定义为,后代人享有的依托当时的一切自然、社会条件充分发展自我,与当代人同等地获得经济、文化和环境福祉的权利。根据对代际环境权的界定可以归纳出它的如下特征:
1.代际环境权的主体是后代人。这是代际环境权在主体上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权的根本区别,当代人享有的环境权益用个人环境权、组织环境权等概念来表征,之所以提出代际环境权的概念,就是要确立后代人作为与当代人不同的权益主体享有的与当代人同样的权利。
2.;代际环境权的权利义务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从代际环境权的定义可以看
出,每一代人只对后代人负有义务和责任,但却不对其后代享有权利,后代人作为权利主体只对当代人享有权利而无义务可言,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体现在后代人对他们的下一代负有义务。
3.;代际环境权是一种集体性的权利。对于尚未出生的后代人,并不确定某个单独个
体的存在,研究这种不确定主体的权利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每一代人都会繁衍自己的下一代,作为集体的后代人,他们的出现是确定无疑的。所以,代际环境权是后代人的一项集体性权利,而非单个主体的权利。
代际环境权是环境权的特殊主体的权利,它的性质与环境权是一致的。关于环境权的性质。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人格权说,财产权说,人权说等。;后代人享有的环境权益包括诸多内容,与传统民法中的人格权、财产权有交叉的内容,基于环境权,人们应当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它兼有物权、人身权的性质。但是除此之外,环境权还有许多传统民事权利不包括的内容,它与生存权、发展权、劳动权、休息权等许多基本人权都有交叉和牵连。;所以,环境权是一项“合性的权利,包括了政治权利、社会权利、财产权和人身权等诸多内容。”;可见任何传统权利的概念都不能涵盖环境权的内涵,它是一种崭新的人权概念。;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得以确立,不仅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人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是继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以经济、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权之后的“新一代人权”或“第三代人权”。
代际环境权作为一项新型的基本人权,从另一个角度将人权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将人权的内容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但它将人权主体局限在了当
代人的范围内,而代际环境权则将人权主体在人域范围内推向了极至,将尚未出生的后代
人纳入了人权的保护范围,这是人权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二;国外两种对代际环境权的保护模式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既有抽象的特性,又需要各部门法的具体保障,因此,各国根据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状况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通过国家宪法规定环境权;二是通过综合性的环境法律规定环境权;三是通过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定环境权。;代际环境权作为环境权的一种,国外主要采用了两种保护模式,一是宪法模式,二是环境保护基本法模式。
1.宪法模式。俄罗斯宪法(1993年)序言中说“我们……基于为自己的祖国而对当代和后代所承担的责任……”,显然这包含了对后代人环境权益的尊重,这一点可以从苏联宪法的相关规定得到说明,苏联宪法(1977年)第十八条规定:“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苏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并有科学根据地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矿藏、水流资源、植物和动物,保持空气和水流洁净,保证自然财富的再生和人类环境权益的改善。”由此可见,俄罗斯宪法中规定的对后代人的责任应该包括对其环境权益的保障。伊朗宪法(1979年)则从公民义务的角度赋予了后代人环境权,它在第十五条中规定:“在伊斯兰共和国里,保护当代人和我们子孙后代在其中生活的环境是公民的义务。”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1975年)在“序言”中宣布“自然资源和环境应当受到保护,用于全体公民的集体福利,并且为子孙后代着想,使其不断得到丰富。……为了我国的发展并受子孙后代的委托,合理使用陆地内或海底内、陆地上或海底上、海洋中以及大气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改善环境及其宗教的、风景的古迹的质量;……”除伊朗宪法将代际环境权规定在“经济和财务”一章中外,俄罗斯宪法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都将其规定在序言之中,那么它是否具有宪法上的约束力呢?对宪法序言的效力,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宪法是一个整体,序言作为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也有学者认为序言的内容过于抽象,不是具体行为规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从宪法序言的内容来看,有目的性序言、原则性序言、纲领性序言和综合性序言,各类宪法序言中关于历史事实的叙述是缺乏可实施性的,自然不具约束力,但原则性或纲领性的规定往往与正文内容重合或交叉,它能够对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基本制度的构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具有宪法上的效力。而目的性内容则是一国人民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具有纲领性,也应该具有宪法效力。;可见,俄罗斯宪法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实质上确认了代际环境权。
2.环境保护基本法模式。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第一条规定:“联邦政府将与各州政府以及有关的公共和私人团体进行合作,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在一种建设性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实现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这乃是联邦一如既往的政策。”并在第二条进一步重申国家“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罗马尼亚《环境保法》护(1973年)第四条规定:“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因素的质量,发展国家的自然价值,保证我们及未来各代的更好生活和劳动条件。”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1976年)第一条规定其宗旨是“为了保护与人类的健康,不断地改善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生活条件,制定与人类的环境保护、预防和有计划的改善环境有关的基本条例。”虽然上述三国对代际环境权的保护都采用了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模式,但是对代际环境权的保障范围并不一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确立了后代人享有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的权利,罗马尼亚《环境保护法》确认了后代人享有良好生活、劳动条件的权利,而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则只规定了“生活条件”这一项。显然,这三国对代际环境权的规定是不全面的。
三;代际环境权理论对宪法的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认为,各国立法的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代际环境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新型的基本人权,它必然要求各国宪法的变革。
1.代际环境权基本人权的性质要求宪法保障。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除确立国家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之外,保障基本人权是它的一项神圣使命。最早将基本人权写入宪法的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和同年美国宪法的第十条修整案(又称权利法案),继法、美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通过各不相同的形式将基本人权写进宪法。;随着宪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各国学者几乎都认为基本人权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权是宪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规定基本人权的宪法是不能称为真正的宪法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