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1120 发表于 2018-7-17 10:20:39

2018吉林省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现状与提高能力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现有能力和问题,提出提高我省软件产业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软件产业 自主创新 对策研究
  
  一、吉林省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1.吉林省软件产业现状。吉林省软件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其他省市相比,吉林省发展软件产业潜力很大,特别是人才优势明显,全省30多所高等院校,几乎都设置了计算机、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在校本专科和研究生超过了万人。
  2.吉林省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1)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国家为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18号文件和47号文件等多项产 业政策,每年还拿出5.5亿到6个亿的电子发展基金支持国家直属企业和各 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也都拿出一定资金进行配套,用于支持本省信息产业的发展。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的配套基金分别为7000万元、7000万元、5000万元。吉林省没有配套基金,使国家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大。另外,全省对软件企业发展相关资金等方面的实质性政策不多,全省软件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其自身素质的欠缺加上机制限制,使软件企业很难获得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融资渠道的不畅,制约了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软件产品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吉林省缺少集成电路芯片和系统软件,具有高附加值的工具软件、平台软件和中间件等也较少,大多数软件企业的产品是管理软件,而且产品雷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与发达省份相比,产品竞争力较差,劣势明显。
  (3)产业规模小,总体实力与软件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04年,全省软件产业总产值为4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2958.21亿 元的1.3%,约占全国软件产业总产值2400亿元的1.6%。产业规模小,特色不突出,信息安全软件、ERP软件都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气候,发展外包业务有规模的仅有1户企业,而且2004年销售额仅为180万美元。全省软件产业总体实力与软件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
  (4)软件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省软件企业400多家,认定软件企业164户,但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80%以上的企业为50人以下的企业。最大的软件企业一汽启明,有800多名员工,缺乏规模企业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全省没有千人以上的软件企业。企业标准化、工程化程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不高,多数企业采取封闭式、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和生产模式,不愿进行股份制改造,使软件企业格局散乱,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和分工,产业链短。
  (5)人才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普遍缺乏高级设计和管理人才。 吉林省素有科技省之称,但是科技优势在软件产业上并没有发挥出来。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全省众多高校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软件人才,由于吉林省人才机制不是很健全,特别是软环境不如发达省份,加上吉林省经济欠发达,全省软件人才的工资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普遍偏低,软件企业中普遍缺少高级设计和管理人才。同时,由于高校的软件教育模式落后于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许多新毕业的大学生不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低端软件人才来源不畅,从而使全省的软件企业出现留不住高级人才,又没有低端程序员的困难境地,人才流失严重。
  3.吉林省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吉林省的软件产业与国内高科技产业集中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吉林省软件产业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软件市场的垄断与无序竞争影响其发展。在软件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软件市场一直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全面开放,不仅在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领域,国外企业继续保持垄断地位,而且在其他领域国外企业也开始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垄断的势力不仅没有减退,反而开始扩展。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软件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目前,吉林省的软件企业大多较小,并且分布不集中,真正规模大、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软件产业“小而散”的特点,决定了我省的软件产业对内难以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外难以与国内外规模巨大的软件企业相抗衡。另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欠缺已经影响到吉林省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不长,换句话说,软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创新,软件产品才能获得高利润,进而推动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位软件专家如是说。可见,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对软件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原始创新力不足,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吉林省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现状与提高能力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