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1219 发表于 2018-7-17 10:10:23

2018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的相关组织中直接或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近年来,通过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并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取得了较大成效。
陕西作为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下,科技基础、智力资源具有显著的优势。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陕西经济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对此,陕西各界已有充分的认识,历届政府也一直是这样引导的。但一直收效甚微。陕西经济发展仍非常缓慢,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后。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对此,我们试从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角度作一分析,揭示其体系的内在缺陷,并给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一、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的缺陷和后果
  1. 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
科技人员、机构、研究开发活动总要落在某一地理空间上,从而形成科技的区域布局即区域科技。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由于科技经费的来源和科技活动功能定位不同,从而可区分为“国家科技”和“地方科技”。按国家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场失灵的经济职能,国家科技活动研发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提供,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前瞻性技术开发以及国防科技研发;按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职能,地方科技活动研发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在直接、间接享受国家科技成果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扩散、推广与普及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中,可明显地看出,陕西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而地方级科技弱小。
区域科技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的综合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是影响区域科技形成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建国以后,就把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科技布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和安排。“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把陕西作为战略后方,在陕西关中地区新建了20个大型军工骨干企业、研究所和配套企业,奠定了陕西科技与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和与“三线”建设配合,国家又相继投入巨额资金,在“三线”地区(重点是陕、川、贵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建设,陕西陇海沿线和汉中地区当时新建军工企业59家,研发机构23家,新建和内迁重点高校3所,使陕西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也使陕西的科技实力迅速提升。20世纪末期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又看好陕西良好的科技基础,在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重大专项安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使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更加牢靠。由此可见,陕西科技是嵌入式的,是国家根据总体战略布局考虑长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陕西经济、科技自身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陕西区域科技结构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的不平衡态势。
据统计,1999年陕西省共有104个技术研究机构,46218名技术研究人员,当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589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197项,占33.4%;居国内领先水平的265项,占44.9%;在全省科研院所一级学科的101个优势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875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564项,而且17个是全国唯一,详见表1、表2。
表1 陕西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成果资源分布 研究 研究 技术 获省部级 在全国
学科领域 方向 机构 人员 以上奖励 专业
(个) (个) (个) 成果数量(项) 水平
航空航天技术 12 17 25717 2753(国家级154) 4个国内唯一
兵器制造技术 9 11 4996 848(国家级269) 5个国内唯一
动力与电气工程 9 9 2040 760(国家级10) 1个国内唯一
电子通信技术 5 5 1699 81(国家级8) 1个国内唯一
食品科学技术 4 2 141 100 1个国内唯一
土木建筑工程 4 5 145 214 1个国内唯一
测绘科学技术 2 2 52 139(国家级27) 1个国内唯一
材料科学 1 1 14 19 1个国内唯一
军事医学 1 1 12 37 1个国内唯一
机械工程 6 5 38 21 1个国内唯一
表2 陕西省科研机构各优势学科领域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及排序 学科领域 获奖成 优势专 技术人 排序
果比重 业比重 员比重
航空航天技术 31.4% 11.9% 55.6% 1
核技术 16.4% 1.9% 2.1% 2
冶金工程技术 10.8% 2.9% 3.1% 3
兵器制造技术 9.7% 8.9% 10.8% 4
动力电气工程 8.6% 8.9% 4.4% 5
从表1、2可以清楚地看出,陕西省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前5位的优势学科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电力电气工程,基本上都属典型的国防高科技。
进一步从陕西研究开发经费来源和投入结构看,也可明显地看出这种不平衡状况。多年来,陕西RD经费投入一直较高。2001年,陕西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额的4.96%,居全国第8位。R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高,为2.8%,居全国第2位,仅排在北京(6.02%)之后,高于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达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强度。但高投入的RD经费主要是由作为陕西RD活动主体的中央所属研发机构、重点高校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获得的,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投入很低。2000年,在陕西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60.85%,居全国第1位,甚至高于北京;政府RD投入占GDP比重居全国第2位,为1.81%,高于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是全国平均值的5.5倍;同样,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占总额的76.9%,高于北京,居全国第一,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3.1%,远低于上海(45.8%)、湖北(39.9%)等省市。而且,投入中央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中主要用于国防科研,民口研究机构投入很低,在2001年RD执行经费中,民口仅占2.63%。由此可见,主要承担国家高精尖和军工技术任务,为国家总体经济、军事服务的中央属企事业单位是陕西RD活动的主力军,而陕西地方科技和主要为陕西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属企事业单位的RD活动能力却很弱。
  2. 研发能力较强,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弱
一般认为,对科技相对发达地区,应采取技术推动型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推动型的创新模式大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五个相互关联、上下游互动的完整过程。研究表明,在陕西技术创新上、下游的链条中,其优势在于上游的研发能力较强,而下游的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则较弱。上、下游链条严重断裂和不平衡。
据柳卸林等主持的以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五项为一级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2、2003连续三年陕西区域创新综合排名均比较靠前,三年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1、10、11名。但其靠前主要由作为其二级指标的研发投入和研究成果带来的,研发投入强度三年全国排名均为第二,仅列北京之后;研究成果中又以作为表现基础研究成果形式的科研论文指标靠前,三年排名分别为第5、7、4名;而作为应用与开发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专利指标则相当靠后,三年排名分别为第19、15、20名;制造与生产能力也靠后,分别为17、13、18名。另外,从研发经费投入内部结构看,2003年陕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经费支出比例为1∶5.1∶1.2,而同期全国三者比例为1∶3∶13,也表明陕西用于基础研究经费较高,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试验发展经费太低,不到全国的10%。由于后续投入跟不上,使得上游的科技成果难以形成产品和产业化。 与这种不平衡直接相关,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还存在着科技能力强大,经济能力(吸收能力)弱小的不平衡。
据吴贵生等建立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进行评价,将全国分为五类区域:Ⅰ类区域——经济科技最发达地区;Ⅱ类区域——经济科技发达地区;Ⅲ类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但科技相对发达地区;Ⅳ类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科技欠发达地区;Ⅴ类区域——经济科技均欠发达地区。陕西属第Ⅲ类地区,为典型的科技发达、经济落后地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