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基本判断和路径选择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或转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路径选择,对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效果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对于人们了解和促进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 加工贸易新政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和土地、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技术外溢作用不够明显等。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新的限制类商品目录,新政策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执行。加工贸易新政对珠三角地区有多大的影响,如何寻求应对加工贸易新政的对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或转移的必然性
1.加速转型升级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升级和竞争加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以及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必然“水涨船高”。不仅如此,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本身蕴藏着升级的内在机制,不升级就可能意味着死亡。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加速转型升级已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外在要求。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零售价可以卖到9.9美元,但在我国珠三角地区,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却只能获得0.35美元加工费。深圳宝安一家生产碟机的企业出口的VCD每台赚不到人民币1元钱,DVD每台赚不到人民币5元钱。即使是珠三角最具代表性的电子、家电行业,根据商务部2005年第一季度数据,全国平均利润率为3%,而广东仅为2.4%,而上海则高达16%。然而,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如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大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靠国内低廉的自然资源价格、廉价劳动力,以及政府在环境管制上的漏洞赚取微薄的利润。如果对这类加工贸易企业和产品仍进行政策保护,则无异于鼓励生产者将中国劳动者的血汗、中国的自然资源廉价地出售到国外,而把污染留在自己的国土上。淘汰“两高一资” (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企业和产品,正是政府中长期政策目标的重要内容。
3.将工厂迁移到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是经济规律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受劳动力、土地、水等资源要素成本的上升影响,加工贸易规模的简单膨胀式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转移。由于广东基础职业教育薄弱,大量技工缺乏,导致了2004年珠三角就出现了缺口高达200万的“民工荒”,而且这种情况在继续恶化。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大量企业员工出现迫切增加工资的要求。再加上珠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最近几年积极落实国家的劳工福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工成本持续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并存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成本骤然上升。
4.政府推进“节能减排”行动,迫使高污染、高耗能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在珠三角地区投资的港商、台商大多从事传统产业,而目前这一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推进“节能减排”行动和产业调整,对传统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实施严格控制。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落实“节能减排”的政策会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在此背景下,很多珠三角港商、台商,特别是从事传统产业的港商、台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纷纷打算迁移。
5.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珠三角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其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是来自国外,这些企业主要给外企、港商、台商做加工生产。在严格意义上,这些加工贸易型企业不是一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因为它们没有销售、没有投资、没有技术研发部门,只是一个生产环节。这种加工贸易型企业大量长期驻守在珠三角,必将造成珠三角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从低端向高端不断转型升级。如果珠三角企业不利用当前的契机进行产业升级的话,珠三角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担忧。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或转移的可行性
1.跨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为加工贸易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大分工的不断深入,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进入高潮,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这为珠三角拓展加工贸易的空间、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比较优势。从发展前景看,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珠三角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开始新的转型。
2.珠三角地区具有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发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交通便利,为加工贸易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的转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随着珠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更有利于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3.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已经出现良好的势头。珠三角的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惠州的TCL、德赛,深圳的华为、中兴、康佳,顺德的美的、格兰仕、科龙电器,珠海的格力等,这些企业大多是从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做起,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如今已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地区的一大批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国际品牌服装、鞋类、家具,如耐克、阿迪达斯、宝路等都是在珠三角地区 通过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加工,其生产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均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加工贸易正从生产传统产品为主发展为生产机电产品为主,IT产业迅速发展使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塑胶制品和家具制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纺织企业也在加强技术改造,采取电脑纺织机代替人工纺织,产品的新型面料和辅料质量档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珠三角的加工贸易无论在方式、内容、质量或是种类、技术含量上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