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8531 发表于 2018-7-17 09:44:11

2018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提出,县域经济发展应当不倚不靠,自谋发展出路;应当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政策;问题;对策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人口和国土占绝大部分的县区,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落后县区,越来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重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需要有一个大发展。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诸如现阶段财政如何支持“三农”、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等等。
  
  一、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一方面,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目前我国的百强县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区域中,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另一方面,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都同样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县乡财政困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县乡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突出:一是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县乡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发工资问题;二是县乡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的能力非常有限;三是县乡财政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
  
  (三)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仍未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主导的产业。大多数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十分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目前只有年龄大的和能力比较差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对务农的兴趣不大,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四)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够。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工业的投入连年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国后农业基本建设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二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目前,农业、县域经济发展迟缓,国家的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的供给不足。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不够。我国农业及整个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农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县域经济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诸如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层次低,资金、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等等。在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认识和做法上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在发展思路上受决策者的影响很大,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干预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由于领导决策层的不断更换,在发展思路上缺少长期规划,出现了“多变型”的县域经济,不是去培植市场,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去创造所谓的“洼地效应”,于是一个决策人一个思路,这种发展自然不会稳定更不会持久。第二,发展县域经济切忌“大拼盘”。发展县域经济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企业变成链条产业。江苏苏北地区的一些县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一些企业已基本破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一轮工业建设才刚刚起步,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单一性十分明显,缺少挑大梁的支柱产业,若要将经济发展速度推入快车道,就要花大力气使单一产业集群化,使点状产业“链条化”。第三,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近年来,县级政府在加快发展和稳定方面,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也是铆足了劲,咬紧了牙,期望“跨越式”追上那些经济发达的县。其实,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它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它需要县域经济非常有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区位条件做支撑。对绝大多数县来说,他们的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切忌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提过高的指标,盲目地实行赶超战略,盲目地跨越式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