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9047 发表于 2018-7-17 09:31:51

2018东北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生态化创建

    摘要:东北经济区的突破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进行生态化的产业重构。为此,有必要及时进行金融创新,构建生态产业投资基金,激发东北地区的产业绿化效应。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生态文明;生态产业投资基金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区域经济增长的一极,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前沿。东北经济区,不仅要在常规工业化意义上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沿部位,而且要在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这意味着东北经济区的崛起,必须寻找一条本质上不同于传统工业化产业接续与调整的“绿色复兴”之路。而塑造与之相匹配的创新金融制度则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生态文明目标下的东北产业困境
  
  (一)产业结构动态演化的路径依赖与生态化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从全球分工的生态化重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东北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进行产业重构和价值创新,才能实现绿色振兴。这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化压力从“十五”时期就开始逐渐显现,至生态文明目标得以确立的今天,已成为东北地区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但考察东北地区的产业现状,可以发现,其产业结构的演化正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与生态化相悖的内在惯性和路径依赖。
  首先,经过改革30年的积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重化工业化进程提速,甚至像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也将产业定位为“适度重化工业化”。而东北经济最大的历史优势就是重化工业。以辽宁为例,直到“十五”初期,其轻工业增加值仅占总增加值的18.0%,重工业增加值则占到82.0%。整个东北地区2005年原油产量6299.5万吨、原油加工能力9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5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4.8%、32%、31.3%。在此情况下,东北地区围绕重化工业化必然形成主、客观两方面的加速惯性。主观方面,在珠三角、长三角发力的推动下,东北要保持其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维持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就必然要加大对重化工业的支持力度,将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提升为战略选择。客观方面,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单一性(或称专业化型)和多样性之分。其在承接资本的空间和能力等方面均有差异。东北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地方(重化工业化的)专业化基尼系数非常高,包括对发达地区资本转移的承接在内的进一步的资本形成自然产生路径依赖,并持续在重化工业上形成集聚。其次,东北重化工业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大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将自然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过程。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在发展领域的选择上,直接受到为重化工业配套,进行分工协作的外在“利”诱,并形成围绕重化企业进行集聚的集体动力。
  其次,在对重化工业的整体路径依赖之下,东北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更形成了突出的产业发展惯性。据统计,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输变电设备则占到全国的40%。近期,国家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标志着以辽宁为首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改造进程正在加速。这一产业结构的“重化”趋势,无疑对东北经济区的环境状况构成威胁。调查显示,东北经济区由于重型的产业结构,其水系污染状况一直相当严峻。松花江水系与辽河水系从1989年以来就是全国污染严重水系。而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与强度上也持续居高。
  (二)产业重构的金融支持乏力与创新动力缺乏。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但现有东北地区的金融支持存在几方面的偏差,导致产业重构困境。首先,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抑制相对明显。虽然东北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已有明显增长,一度高于长三角。但2002年以后,长三角全面超越了东北,而原本金融相关比率就相当高的环渤海和珠三角更分别增长了35.2%和15.9%,东北则只有5.3%,处于停滞状态。对产业提升的整体支持明显不足。其次,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外流严重。东北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寡头垄断结构,且不良资产率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2006年末,东北三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592亿元,同比增长14.4%;贷款余额为17011亿元,同比增长13.8%。存贷差达到858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076亿元,大量存款调往区外。现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所能提供的有限支持,主要集中在占据传统优势领域的重工国企。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项目难以获得直接的支撑,产业结构生态化的金融动力缺乏。再次,产融结合程度差,区域性金融力量薄弱。东北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仍然偏低,且并没有显示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另据标准普尔公布的中国商业银行地区分别状况,2005年的50家大商业银行,只有3家进入东北,且排位靠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北地区的自主金融力量不足。同时,东北尚未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投资银行,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处于空白阶段,适应于新型工业化产业的创新融资主体缺位,产业重构的创新融资空间狭小。
   二、产融结合、产业绿化与生态产业投资基金
   现有区域金融状况对新型工业化领域的支持乏力,必然导致东北经济区的产业重构面临两难,即重化工业扩张的内在驱动与区域产业结构绿化的外在要求难以协调。而其核心难题则表现为区域内常规性金融对重化工业与绿色产业的支持无力兼顾。在此,由于东北金融仍相对抑制,整体能量不足,以改变常规金融支持结构为着力点的政策引导必然难收强效。从国际经验来看,相应的金融创新将成为突破的关键。其中,推出以产业生态化领域为特定投资范围的产业投资基金,无疑是极具可行性的创新手段。
  (一)产业成长、产融结合与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产融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通常来说,产业成长模式分为强制型、自组织和引导型三种。在产业落后时,通过行政措施聚集产业成长所需要素,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产业发展是强制型模式。自组织模式是指产业随着市场演化而渐进发展和成长,是没有任何外来干预下的市场自发推动过程,其前提是存在完全的市场。引导型模式指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对欠成长的产业或瓶颈产业通过市场力量引导其快速成长。这种模式与强制型模式的共同点是都依靠政府的力量促进产业的快速成长,不同的是利用的手段和工具有较大的差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东北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生态化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