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039 发表于 2018-7-17 08:34:33

2018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摘 要: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1986年3月成立了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淮海经济区,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经济区,其由20个地级市组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有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大部分是从政府政策以及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探讨,而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为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1986年为了振兴区域经济的共同梦想,苏鲁豫皖接壤的20个地级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重要的农产品和能源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区两个发达的政治经济区的结点要津位置的淮海经济区却一直处于两个经济高地之间的低谷。众所周知,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对于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淮海经济区来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有着实际意义。
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1.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表现
①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0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共实现地区GDP16345.39亿元比2006年的13621亿元超过了12%,其连续五年地区GDP超过或达到12%。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7年全国GDP为246619亿元,淮海经济区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7%。
其中,增速处于前五位的城市是:菏泽(17.1%),莱芜(16.9%),日照(16.8%),济宁(16.3%),临沂(16.2%);处于后五位的城市是宿州(11.6%),亳州(12.1%),淮北(12.5%),周口(13%),开封(13.1%)。
②三次产业结构相对优化。2007年,皖北和豫东8个城市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要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苏北五个城市二产的增加值为2433.4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0.1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为1736.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9.6个百分点。鲁南七市三产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苏北,皖北和豫东。淮海经济区第三产业增速前几位的全在鲁南,如菏泽(20.4%),临沂(18.3%),济宁(17.9%)和日照(17%)。尽管皖北和豫东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产业的稳中有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对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基础保障作用。
③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提高。2007年,淮海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765.92 亿元,比上年增长29.8%。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扩大的同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快速提高。2007年,淮海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首超20000亿元,达到20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首超千亿,达到1362.82亿元,比上年增长56.5%。
④地区人均收入增长加快。2007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7元(按城市简单平均计算) ,比上年增长17.1%。从各市城镇居民收入总量来看,目前仅有宿迁,菏泽和周口三个市低于10000元,其他17个市均突破10000元。其中,莱芜最高,达到14906.38元,且其增幅也最快,达到28.64%;位列第2至5位的分别是徐州(14875元)、济宁(13894元)、盐城(13857元)、泰安(13818元)。
1.2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①经济总量偏小。2007年,淮海经济区实现GDP占全国的7%,增幅比全国大7.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25470.1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33%。长三角洲地区为GDP46860.4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淮海经济区的4倍。从对比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实力不足,GDP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不仅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明显。占全国9.5%的人口只创造了7%的GDP,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3/4。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全国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样实现了二、三、一布局,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进程明显落后。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8个百分点,高于珠江三角洲13.1个百分点,高于长江三角洲15.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8个百分点,低于珠江三角洲4.47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5.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低于珠江三角洲8.68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劣于全国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产比重的差别,尤其是第三产业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一是传统型农业还占据较大比重。传统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农产品品质结构欠优,产后保鲜、储藏、加工滞后,大宗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二是工业产业层次也较低、产业轻型化依然明显,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端位置。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较高,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
④工业总体规模偏小。淮海经济区内,济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0.44亿元,继续居首位; 临沂和徐州两市位居2、3位,分别实现653.7亿元和637.51亿元。此外,泰安突破500亿元,达到564.3亿元,位列第4位。从增速看,基本呈现出鲁南快于苏北,皖北快于豫东的情况。但与全国各中等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工业增加值只是长江三角洲的1/4,珠江三角洲的1/3,差距明显。
3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不仅是世界、地区和国家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社会资源恰当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社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逐步现代化的标志。根据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通过分析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现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