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630 发表于 2018-7-17 00:15:35

2018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为中山市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山市工业需要借助区域环境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这就要求其克服目前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重点论述工业发展的空间策略和发展路径,提出五大规划策略。
  关键词:工业产业; 发展路径; 空间规划; 中山市
  
  中山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工业园区在各个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对吸纳外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接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作用。20多年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支援农业”型工业,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再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从市、镇(区)、村、户多个轮子一齐转,到工业进园进区、集约化发展,中山市的工业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艰苦历程,基本形成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特色工业、中部电子信息技术和南部出口加工工业的格局。“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成为中山市经济的重要特征,如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音响、沙溪的休闲服装等,围绕这些特色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产业链不断延伸,初显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山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上升期,经济增长开始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构想,以及省政府对中山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市的期望,中山市政府确定了“构建和谐中山”、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发展背景的变化,规划管理和规划研究同样出现重要转变,即从单纯的经验总结型研究向问题探索型研究的转变。特别是对于中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的目光和研究视角引向了中山工业产业发展进程中被各种“光环”所隐蔽住的种种潜在和现实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山工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所作的探讨。
  
  1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可能与困境
  
  1.1珠三角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对中山产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广佛产业经济圈(广州、佛山)、港深产业经济圈(香港、深圳)、澳珠产业经济圈(澳门、珠海)。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时间,在三大产业经济圈的共同作用下,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产业带日益发展并成熟起来。而中山产业经济区恰恰处于珠江西岸产业带的中间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未来的港珠澳大桥以及广珠轻轨的建设,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产业强势区域的辐射带动将得以增强。中山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因后发优势而带来的外界产业拉动,势必成为日后影响中山产业空间合理布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1.2广州南沙地区开发建设带来新机遇
  南沙大开发的实施,大大缩短了中山与广州的距离,使得中山东部地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广州市南沙地区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形成新世纪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南沙地区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综合服务业四大产业和石化基地、钢铁基地和造船基地三大基地的建设,必将给与南沙联系便利的中山市火炬区等东部地区带来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1.3中山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3.1“边缘化”危机
  中山市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开始进入阶段转型过程。尽管中山的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经是广东省的“四小龙”之一,但是阶段的转变和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山可能正走向一条边缘化的通道上,这种边缘化不仅使中山现有的发展道路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也极有可能丧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的空间。
 
  13.1.1发展模式的“边缘化”
  毫无疑问,尽管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持续创新动力,但就总体而言,中山的工业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一方面,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强,依赖小城镇的功能无法支撑传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些城镇外来资本的进入由于民间资本的丰裕而显得缺乏,其结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缺少,而是外资所附着的创新(技术的和管理的)冲击缺乏,参差不齐的发展模式难以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地推进了与外向型经济的接轨,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速度是中山所无法比拟的。
  1.3.1.2区域的“边缘化”
  “十一五”时期,区域整合和一体化以及城市群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以及成渝地区、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的规划建设,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整合与一体化发展阶段。出于生态和均衡发展的考虑,中央也开始将生产力布局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以此将指导未来的投资和经济发展走向。然而,珠三角两翼的发展却并不平衡。以珠江为界,我们将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并称为西岸、将深圳、东莞、惠州(惠州市只有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县归入了珠三角经济区)并称为东岸的话,在八十年代两地经济规模还不相上下,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东岸的IT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两岸出现了“东强西弱”的严重失衡,以2002年论,东岸三市的GDP加起来近3500亿元,而西岸四市加起来只有2500亿元左右,可是西岸四市的面积加起来可能是东岸的一倍左右。珠江西岸城市,正面临着被珠三角经济圈边缘化的危险。就中山来说,虽然其毗邻香港、澳门,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中山在西岸地区同样存在边缘化的危机(见表1)。尽管经济社会的实质性一体化仍然在持续,但是官方的合作机制上,中山要尽可能争取积极的做法才能融入其中。
  1.3.1.3体制创新的“边缘化”
  尽管在体制改革上,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但是随着全国一般意义上的产权体制改革到位,围绕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上,中山越来越不具有体制优势,资本市场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山发育迟缓,上市公司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同等经济规模的省内其他城市。企业现代经营元素不足,传统的企业积累和运作模式仍然主导着大部分中山企业,甚至是相当一部分的领先企业。基层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公共权力与私人财产的暧昧关系使得地方企业运营隐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无疑大大延缓了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中山在这一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基本丧失优势。
  1.3.2土地资源危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过去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相应带来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爆炸性扩张。就中山市来说,从1990年至1999年,中山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50.61%,其中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中山市年均减少耕地62.71km2,而同期中山市城镇与工矿建设以及交通建设用地却年均增加41.33km2,约占全市耕地减少总额的2/3。土地大量消耗的同时,单位土地的产出较低,反映出粗放发展的特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