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6632 发表于 2018-7-17 00:06:29

2018隆林县地质灾害区划研究

    摘 要:为查明隆林县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敏感因子叠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建立隆林县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MAPGIS 辅助成图,得到隆林县地质灾害区划图,分区结果准确度得到较大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更加合理。
  关键词:地质灾害;区划;敏感因子
  1 工程概况
  
  隆林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区县。隆林县范围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000mm以上。隆林县松散土体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中低山区及峰丛洼地、谷地中。中低山区的残坡积层岩性为粘土、含碎石粘土,碎石含量一般15%—40%,厚度1m—5m。
  
  2 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区划是根据主要灾害指标,划分级次,同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思想,综合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地质灾害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种类和区划指标要反映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和主要灾情特点;(2)划分的级次数且和不同级次的差幅适当,要能恰如其分地反映隆林县地质灾害情况;(3)等级指标明确,划分方法简明,便于操作使用。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和方法,将隆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较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等四级。
  
  3 分区方法
  
  3.1 评价单元划分
  在隆林县1/10万地形图上按10×10km2划分单元,每个大单元再按2×2km2等分为25个小单元。隆林县共划分出1076个单元,即为本次评价的基本单元。
  3.2 敏感因子的选取
  根据具体情况敏感因子选择如下:
  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滑坡、崩塌评价因子选择如下9个因子:工程地质岩组、断层线密度、原始地形坡度、河流线密度、年降雨量、公路线密度、人口密度、灾害体积密度、残坡积层厚度;纯碳酸盐岩区岩崩评价因子选择如下6个因子:山体坡度、年降雨量、断层线密度、人口密度、灾害点密度、山体相对高差。
  3.3 敏感因子等级划分
  敏感因子的等级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一种简便、灵活而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是将定性、半定盆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将各种因素层次化。按上述不同地质灾害敏感因子将其各自细化为不同层次。
  3.4 敏感因子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内确定敏感因子间作用大小的比例关系,从而避免分配因子作用权值的随意性。按层次分析法,逐步比较各因子间的关联因素,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比较的定量依据。其分析步骤如下:
  按1到9的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Xi/Yj=1,认为“Xi与Yj贡献程度相同”;Xi/Yj=3,认为“Xi比Yj的贡献较大”;Xi/Yj=5,认为“Xi比Yj的贡献大”;Xi/Yj=7,认为“Xi比Yj的贡献大很多”;Xi/Yj=9,认为“Yj的贡献可以忽略”;Xi/Yj=2n,n=1、2、3、4,认为“Xi/Yj介于2n-1和2n+1之间”;Xi/Yj=1/n,n=1、2…9,当且仅当Xi/Yj=n。然后作出的判断矩阵,得到权重矩阵W,其中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滑坡、崩塌评价因子权重矩阵W=;纯碳酸盐岩区岩崩评价因子权重矩阵W=。
  3.5 建立空间叠加模型
  在上述分级图的基础上,调用GIS的叠加分析模型(Overlay),将:A=∑bi×ri式中A—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bi——评价因子;ri——权重。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分级图的叠加如图1所示,在叠加过程中考虑各因子的权重,得到A值,再按表1便得到地质灾害一级分区图。为了地质灾害区划图更具实用性,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时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一级分区基础上按人类工程活动的特点进行了二级分区(亚区)。最终形成隆林县地质灾害区划图(图2)。
  
  3.6 单元易发程度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方法,采用计算机计算得以下结果:
  (1)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滑坡、崩塌易发程度评价:共有1076个单元,划分出120个高易发单元,178个中易发单元,289个低易发单元,489个不易发单元。
  (2)纯碳酸盐岩区岩崩易发程度评价:共有263个单元,划分出15个高易发单元,107个中易发单元,63个低易发单元,88不易发单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隆林县地质灾害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