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技术进步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摘要】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应该说是超前的,它正在从投资导向的准集约型增长向以创新导向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而创新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所以在上海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将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龙头的上海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从而引起世人关注。从经济增长内涵的角度来看,今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龙头的特殊地位,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在技术、资金、市场、管理和增长阶段优势,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外向型经济的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的协调发展,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走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之路。
一、关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一般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而被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除了反映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外,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和污染的治理等综合问题,即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
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两类因素:一是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二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类因素总是并存的。由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情况,称之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情况,则称之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所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就是由高投入、高消耗和低质量、低效率、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向以低投入、低消耗求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增长方式。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及教训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应当包括: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为立足于现有基础,重视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等。
2、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现代经济理论将资源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形式。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时,落后的、资源低加工度的产业体系只能依靠大量的初级产品资源与能源等有形资源的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因而经济增长方式倾向于粗放型;反之,当总体技术水平较高时,等量的要素经过多元化利用和深度加工会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要素效率自然就高,因而经济增长方式倾向于集约型。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无形资源对有形资源的使用方式和配置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就是要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成果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充分发挥无形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进步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
其次,技术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使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从根本上来说,产业的形成、分解和新兴工业的诞生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从历史上考察,当技术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如劳动工具的改善、金属加工技术的发明等),能够使生产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尤其是当某种新技术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时,就会使整个产业社会技术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历史经验证明,三大产业的依次出现和重心转移以及各次产业内部各个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再次,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技术进步通过刺激需求结构、改变就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出现、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等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不断较少,而靠技术进步取胜的机会越来越大,这样就会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其产业结构会随着竞争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已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国家(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加很快,并带动了这些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最后,技术进步改变产业结构的过程是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可利用越来越先进的机器设备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技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密度越来越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当技术水平高度发展时,生产的高效率使得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又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中,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得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二、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上海经济增长
1、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与现状
建国以来,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年至1978年。该阶段上海经济增长的环境特点是:在高度的计划体制下,上海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并通过计划渠道获得大量的廉价能源和原材料,逐步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相对完整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体系。从增长要素的结构来看,主要是强调依靠增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非经济地扩大规模等方式来实现的;从增长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主,而非以信息和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为主,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52年的41.7%下降到1978年的18.6%。这一阶段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仅7.8%,主要依靠大量的初级资源投入,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