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探询榆林高新区发展路径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探询榆林高新区发展路径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引下,国家高新区正以百舸争流、千舟竞发的态势投入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那么,如何做大做强榆林高新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高新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议题,就相关问题,本刊专访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榆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文明。
新西部:国家高新区从1991年正式创办至今,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区,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近30%的高速增长。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发挥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已充分彰显。能否谈一下榆林高新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另外以二次创业为契机已形成哪些方面的内生优势?
李文明:榆林高新区前身为榆林经济开发区,是陕两省人民政府1999年2月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12月经陕两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和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区。园区位于榆林市区西南郊,规划面积91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功能区为28.4平方公里,是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组团。
建区13年来,高新区始终围绕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区域中心城市示范区的目标努力奋斗。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29.13%;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增长49.78%;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增长32.78%;财政总收入23.72亿元,增长18.6%,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高新区助推榆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形成的内生优势为其进一步强身健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快捷便利。高新区是榆林城市建设的新中心,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紧靠包茂高速、西包铁路、太中银铁路、榆阳机场等陆空交通大动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区内愉林口岸办、榆林海关正在建设当中,是对外贸易的直通口岸。
(二)基础设施完备。建区以来,城市功能区建成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建成市政道路50多条,园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骨架。建成榆横铁路(西包铁路支线),成为煤化工基地对外连接的主要物资运输通道。建成变电站4座、水厂1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厂1座、热电厂1座,通讯、供热、供排水等市政配套管网全部到位,电力环网初步形成。 论文代写 http://
(三)产业优势突出。园区以二次创业为契机,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截止2011年底,区内累计引进项目332个,投资及合作的500强企业达25家,科技型企业65家,占全市的一半,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主要企业有:甲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的榆天化和延长石油集团,技术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两京电气集团,西部最大的玻璃企业华宝玻璃厂,羊毛防寒服占东北和华北30%市场份额的羊老大集团,后劲十足的陕西天宁、榆林广济堂等制药企业,实力雄厚的青岛啤酒、巨鹰枣业等食品加工企业。
(四)科技实力强劲。园区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48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项。区内80%的企业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拥有10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实施校地科技合作项目260多项,累计上报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7项,取得市级重大科技成果85项,科技支撑和辐射示范能力不断增强。
新西部:目前,榆林高新区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应对区域竞争、突破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但高新区面临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请您谈一下高新区的发展有哪些方面的战略机遇? 代写论文 http://
李文明:环境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发展机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能源化工市场需求旺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改变。据统计,我国的乙烯、丙烯、合成树脂等大宗化工产品国内市场满足率只有50%左右,预计未来10年,国内化工产品仍将保持6%-8%的平均增长率。
(二)中省市政策的叠加效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获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榆林北部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战略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等国家级区域规划即将实施;省上加大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原27条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拟制定支持榆林持续跨越发展新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榆林高新区建设、推进榆横一体化、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有利于高新区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国家专门出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承接能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