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再思考
2006年笔者就内蒙古改善“三农”问题曾经撰写过《加强我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建设内蒙古新农村的先导基础》的文章。5年后,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了很多建树,但也产生了若干新问题与缺欠,本文就这些问题继续深入探讨。http://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困难最多、基础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一项工程,在民族地区表现更加突出。内蒙古属于民族地区,在当前国家积极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势下,我区更应当与时俱进,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引领农村牧区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以增强农牧民的创造活力。
一、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这固然与我区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但现状确实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牧民文化生活贫乏
在农村牧区,农牧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于是,老年人便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把清真寺当作唯一的活动场所。不少青少年就通过打麻将或玩扑克牌来打发日子,一定程度上为赌博行为提供了生存环境。
(二)重物质生活提高,轻文化生活享受的现象严重
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较低的文化程度制约了农牧民的文化需求,致使他们能享受的文化生活方式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农牧民来说,往往是追求物质享受第一,对物质的追求大大超过了精神享受,因而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同时不愿意供孩子上学,致使许多孩子把上学当成了一个梦想,辍学也成了一种正常现象,从而造成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农村牧区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
由于民族地区财力困难,加之投入政策的倾斜,致使有限的文化经费投入大部分流入城镇,造成农村牧区文化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区许多乡镇的大部分文化站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更新文化设施的问题。而村级文化站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时代在发展变化,而农牧民活动仍然仅限于唱唱歌、跳跳舞、扭扭秧歌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牧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因而在农村牧区封建迷信活动普遍存在
一些地区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陈规陋习严重存在,求神拜佛、占卜看相等活动随处可见。相当一部分农牧民被神事摊派和陋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修建寺庙、祭奠神灵、雕佛塑鬼、迎神入庙等少说也要五六千元,而有些农牧民用于占卜、看相、解梦、看风水、神婆“讨鬼”、“过关”等各类“道场”的迷信消费也极其惊人,这给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在农村牧区,一些陈规陋习还严重存在,如借婚姻索要钱财、婚丧嫁娶中的相互攀比等。过去,农村牧区娶一个媳妇彩礼仅需几百元到上千元,而现在,万元甚至几万元的非常普遍,以致很多农牧民家庭债台高筑,为衣食而发愁。而且,人们之间为了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相当严重。人情消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远远超出农牧民正常的消费水平。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牧区特色文化
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牧区也不全是文化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牧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牧区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一是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牧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二是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牧区自身的文化活力。散布于广大农村牧区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牧区,长在农村牧区,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牧区,和农牧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牧区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一定要让他们在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方面成为“领头雁”,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创建特色文化户、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镇苏木。
(二)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
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苏木、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牧区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牧区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三)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
一是加大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村级文化建设在乡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比例。二是构建农村牧区文化网络体系。从县一级来讲,就是要积极发挥宣传思想大战线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三是健全农村牧区文化投入资金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牧区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管理是关键。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发展我区农村牧区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者认为,除了用于道路、绿化等硬件建设外,一定要按比例预留出资金,用于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
(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
首先,积极开展农牧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定期举办农牧民文艺汇演、文明生态村文化展演、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最佳文化大院”、“最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以活动促进农村牧区文化的发展。其二,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县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文化下乡,通过举办培训、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牧民送去喜欢的文艺节目。最好是为农牧民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因为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对农牧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牧民就接受什么,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牧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所以要注意培养农牧民自己的“庄户剧团”。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文化工作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上敢于创新,就一定能使农村牧区文化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满足农牧民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以及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