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5080 发表于 2018-7-16 20:08:08

2018对促进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一、关于文化强国、强区战略的认识
http://
   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与战争年代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同时,强调了“笔杆子”的同等重要性。他说“我要用,打败国民党。”毛泽东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王震将军当年在带领大军去解放、开发新疆的路上,讲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子弹与炮弹打不到的地方,要靠文化,文化比子弹和炮弹更厉害。
   文化强国、强区战略,是根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实际提出的。
   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文化素质的竞争。如果说今天的“枪杆子”强调的是国家的国防安全,而“笔杆子”强调的则是国家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西方反华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不断推行“文化殖民”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植入”,我国文化安全问题必然更加突出。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经济奇迹。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公民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应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我们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与能源的支撑,走上了快车道。依托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上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一定会有大的作为。
   自觉地把文化发展繁荣,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准确把握我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关于文化定位与定格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文化”一词源自中国古汉语。“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所谓“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早在《易经》里,我们的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的理念。就是大道、大智、大德、大美。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是“灵与肉”生化的完美统一体。“以人为本”,体现的是精神人、社会人、物质人有机结合。所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大定律”。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指的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道理。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必须有自知之明。中国人不仅要了解世界,还要了解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以提高文化自主能力,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文化具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大文化与小文化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行为、精神实践一切信息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结晶和现代人物质、行为、精神实践一切财富的总和。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社会行为、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和艺术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其涵盖面非常广泛,也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社会行为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也被称为“小文化”。
   对现代“文化”的本义,是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的“小文化”;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自觉地从文化多义性的角度,来思考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我认为,文化缘自于“文责教化”、“ 大文化”更好。因为,中国人是一个责感的民族,体现的是责任文化。“文责教化”就是“以文教化”、“人文教化”、“以文化人”的深化与具体化。有“人”才有文,文是基础和工具。“文”是要讲责,“化”是要讲教。“化”是从里到外,潜移默化,彻头彻尾,无孔不入。其实,文化就是人化,人化就是化人。文化建设就是化人的建设,就是“以责化人”的建设。在中华文明中“教化”两个字最厉害,是以化成天下的。就是说,结合人们的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教化是人们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的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通过教化,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把握“想好了”的科学,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这种正确决策的指导下自觉、自动地创造一番伟业,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管之管,无为而治”自导式的管理。因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力量,来自于教化的力量。文化记忆是骨子里的东西。
   中华文明发展史,已经给出了我们这样一个证明,虽说文化是软实力,但在中国文化记忆中,软的东西是最硬的。所以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个硬道理。文化的软实力,表现在文化跟进,文化元素,文化的支撑,提高公民的自我承载力。文化的血脉,决定一个伟大民族的历程的高度。只有文化软实力与硬件工程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服务百姓更直接,发展经济更彻底。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舆论环境,积极展示国家形象。伴随着我国、我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与我区的形象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直接。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在走向经济强国过程中,也必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之本是智慧。中国的潜力,来自中国高素质的人民。探寻“智慧人本”的突破之路,就在于文化自觉的今天,实现智慧人本、智慧中国、智慧内蒙古,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为了推进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资本、资财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切实做到在大力发展物质硬实力的同时,高举“文化强国”、“文化强区”的旗帜,大力发展教育,做到有智业,靠智动,要智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法国文豪雨果说的一句名言:“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在内蒙古打造具有本土化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公民素质的提升,是智业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建设好专职、兼职、业余联合职业的文化人才三支队伍,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要制定与实施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设置,通过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地造就和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我区文化发展繁荣的新趋势。
      三、关于文化建设层次性的认识
   通过文化的定位可以看出,文化有三管:管心、管行、管身,即开启民智。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应是:精神文化(心化:思想、理念),入脑入心,内化于心;行为文化(行化:组织、管理),入行入形,外化于行;物质文化(物化:科技、投入),入身入体,固化于物。
   今天,我们再讲有没有文化,要看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做到“读其书抽其智”;要看学习力如何,有没有把握好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方法是“创新文化”的文化;要看是不是养成了一个好的“人生习惯”,习以为常,一以贯之。从小的概念上讲,“文化人”属于“精神劳动者”、“精神生产者”和“灵魂匠人”。从大的概念上讲,“文化人”体现的是文化记忆、文化积淀、文化信息、文化自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项(元素、符号、细胞、密码、基因) “基因工程”,涉及到全体国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我们把文明建设概括为三个文明,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属于物质文明中的一部分)。从广义文化(大文化)上概括,文化的建设构架应包含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物态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行为文化层(行态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构成。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精神文化层(心态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缺一不可的。
   (一)精神文化层
   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是由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构筑的行为文化体系,并将其转换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的信息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同时,让全体公民共分享物质文化成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关于文化责任建设的认识
   在一个充满有责感文化的国度,公民的素质体现在文化责任中。中国人都知道“责任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就说,中国承传的文化就是责任文化,体现的是天下责任,在责任面前,人人有份,谁也脱不了干系。中国人最提倡的责任精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责任面前,每个公民只要变成了主人翁,都会大有作为。在当代文化责任建设中,就是要“先做人,后做事”。就是要以责任为准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责任,责属于自然赋予、社会赋予、他人赋予(责无旁贷)。从大的概念上讲,是应承担的宇宙(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是大道分配给的最高价值观理念。任是承担,是自己担当份内的事(任劳任怨),所担当之务。因为,对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就像背上了债务,只有靠绩效来偿还。所以,我们经常讲的责任,其实就是讲有责任的人(责任意识),以这是我的责任(主人翁地位),勇于担责(勇挑重担),负重前行(负债前行),追求工作绩效(创造佳绩),这样一个责任链。
   “文化自觉”,从“无形之手”变为“有形之手”,从抽象到具体,由虚到实,必须上升为(过渡为)“责任自觉”。“责任自觉”是“文化自觉”中最具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实践中的文化英雄,就是责任英雄。责任英雄在于他真正做到了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五、关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因为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产品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所以,它的产品对于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是或强或弱、无孔不入的。发展与繁荣文化,绝不能没有文化产业与商业的发展,但也绝不能全部商业化,文化不能被商业化掉。如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文化全部被商业化,对我们的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特别是对国家文化安全,就会构成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有不同的功能。对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文化建设基本思路,对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文化是个极其灵活的东西,但也不能像一张万能牌,像一个大筐,乱打乱装。更不能急功近利,如有的地区,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方显灵。有的大搞什么“猪蹄文化节”、“鸡肉文化节”等。文化的全盘商业化就变成了买卖。万能的“文化”背后和不当的商业化、市场化炒作,文化就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与机器。过分强调文化的市场价值,就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价值。就会使我们的文化变味,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业,最终也就变成了没文化。
   如何破解影响和制约我区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建设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六、关于文化自觉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和敢于超越自我,谋求与时代相融共进,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只有不断地吸收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优秀文化,“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固我之本,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形式来。所以,我们要通过真理力量、逻辑力量、事实力量与创化力量,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生动鲜活,让民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
   创意文化是经济大国、大区走向经济强国、强区的切入点;创新文化是从国情与区情实际出发,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源;创造文化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和提升的目标。充分发挥全体公民的文化创化性,深层次挖掘和整合我区的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区公民的素质,是促进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党中央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和到2020年的具体的奋斗目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也已成为了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词。随着我区新城市文化建设的加快,我们更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牧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城乡社会多元化、文化发展一体化,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丰富。
  (作者系农发行内蒙古分行资深专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对促进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