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8847 发表于 2018-7-16 20:04:15

2018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 我省新课改后的高考已进行了两次,经过两年高考备考教学,深感新课标下的教材编排更合理,更科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对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生物学素养也有了较高要求。
http://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10-0125-01
  
   一、新旧教材知识框架、知识体系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旧教材必修两册、选修一册。必修教材的编排主要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基本上一个特征构成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章节,选修教材除部分与现代生物科技相关知识外,大多是对必修教材中一些知识的引深,如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等。而新教材则是模块式课程,通过细胞结构、代谢、分裂和分化的学习,从微观层面上了解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分子与细胞,遗传变异与进化,(内)环境与稳态这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构成了三本必修教材,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个生命系统,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一细胞的遗传、变异与进化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遗传变异进化的基本规律,能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它们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能力的分水岭,也是历年高考中的考察重点。必修Ⅲ《稳态与环境》以生命系统的稳态与生态系统的稳态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实现稳态的基本调节方式。三本教材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共同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教材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它包含了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新教材就更注重对科学探究史的了解,如细胞学说的建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过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科学史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思想与方法,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2.新教材编排中,打破常规编排体系,去除说教方式,用探究方式让学生了解,认识概念。如生殖与遗传这部分,旧教材中先介绍生物的生殖及减数分裂,后讲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而新教材中则先学习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然后才学习生殖细胞的形成――减数分裂。这样能让学生运用遗传规律(即分离定律与组合定律)来解释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体现了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体现了不同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认识和运用。
   三、新教材注重概念图的建立和运用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联系,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在必修三本书的每一章后的单元自测中几乎都有一道题――完成概念图,这幅概念图能很好的将本章各节不同知识概念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在高考模拟试题中,这种题型也很常见,能考查学生梳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构建概念图。构建概念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再造能力的考查。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直观的概念图,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那么它的意义就不仅在这一章的学习了,可能对类似章节都产生兴趣,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在运用新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标与教材,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关系。在运用新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及高考复习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与考纲,新课标中没有而教材中有的,大胆删减,课标有而教材没有的要适当补充,其它版本没有而所学版本中有的,可适当淡化,其它版本中有而所学版本中没有的最好别补充,要善于将教材章节进行梳理,抓住教材的主线,敢于摒弃旁枝末节的东西。
  2.要注重建立模块知识网络。必修三册课本,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学习完每个模块后,要求学生理清各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外,还应建立起各个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各章节、各模块的线索,形成知识链与知识网络。如必修Ⅲ《稳态与环境》中免疫部分,学习完后,应形成“人体的三道防线→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免疫系统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的功能→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学的应用”这条主线,再将线条中各概念进行发散比较;再如生物与环境这一章,形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条主线,是从宏观角度对生命系统的研究。
  3.注意将一些概念、现象间的联系转化成不同图形,如概念图、曲线图、结构图、实验装置图、示意图、模式图、表格等。纵观历年各省高考题,图形的考查是必考题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必修与选修中均有所涉及。
  4.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以教材中必做实验为基础,以经典实验和实验史为背景,鼓励学生大胆科学质疑,科学设计实验,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目的、材料、方法、步骤、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和结论等。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进展,指导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分析、综合、迁移,增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要注重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有大胆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其次,新课标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提高了,同时对生物学科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多研读新课标,多研读大纲和考纲,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和手段,青年教师应多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困惑
  1.课时不够。大纲规定高一高二生物课每周两课时,大多学校也是这样排课的。如果只是完成教材知识的教学不做实验,每周两课时时间够,很显然不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新教材又尤其重视实验,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其次,讲的浅考的深。课本中几句话讲完,考试重点考,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免疫机制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下大功夫去挖掘、迁移、拓展与训练。这就行成了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还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矛盾。
  2.实验偏多。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新教材中,由其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有实验与探究共14个,占了全部必修模块实验与探究的近一半,36课时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地区及城乡教学资源差异,有些实验城市学生做起来容易,而农村学生就困难了。实验太多,如果都做,课时及条件不允许,如果过多依赖多媒体“演实验”或讲实验,显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夏献平.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热点问题.中学生物教学,2006(10).
   赵占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解释.中学生物教学,2007(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