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7819 发表于 2018-7-16 19:45:36

2018高等职业教育德能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构建德能培养模式既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德能培养模式具备适度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德能培养的机制和途径有: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广泛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http://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德能培养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317-03
  
   一、德能培养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日趋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成效显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使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窘境。因此,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等。综观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推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台湾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模式最为典型。这些各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适应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都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情况,努力探索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当然,这些培养模式更多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否则,人才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并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和“坚持能力为重”的思想。笔者结合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试图引入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理念――德能培养模式――将德育为首位与能力为本位二者结合起来,强调德育在发展经济、治理社会中的功效,强调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使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德能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近几年来,中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从低层次、小规模向高层次、大规模的扩张型跨跃式的大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已无可回避地需要教育者郑重地加以思考并予以解决。构建德能培养模式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解决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1.构建德能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明确提出中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毋庸置疑,中国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特别注重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四有”人才,这是一切形式教育的共同特性。同时,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有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个体特性。德能培养模式就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特性与个体特性有机的统一,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寻求一个有力的支撑。
   2.构建德能培养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两个重要目标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德能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在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社会认同的人才标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看,德能素质应当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得到体现,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按德能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是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建功立业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德能,何谈勤绩廉?因此,构建德能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德能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德能培养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适度的基础知识。高等职业院校要将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融会贯通,为学生拓展知识面,优化、更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能性而忽视知识性。基础知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通常以必须、够用为度。
   2.较强的专业技能。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和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也不同于中等职校的学生具有纯粹的实践动手能力,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毕业生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并受到社会普遍认同方面得到验证。
   3.较高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时代的变革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才能。
   四、构建德能培养模式的机制与途径
   1.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以德育为首位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构建德能培养模式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综合素质的内涵比较宽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才能越高、能力越强,则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贯通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2010年起,学院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建设,积极实施“4321工程”,即建成“四个基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职业素质基地、身心素质训练基地)、实施“三融教育”(将综合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融入校企合作、融进创业就业)、构建“两支队伍”(校内百位素质教育名师队伍、校外百位素质教育导师队伍)、建立“一个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创造性地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合作、会生存、会发展,岗位迁移能力强的大学生。
      2.广泛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更是管理理念上的革新。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试行学年学分制,少数学校尝试弹性学制。这些做法的核心是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采用弹性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学生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当然,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认真而严谨地进行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内外的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地发布教学信息,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同城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紧密性的合作,建立健全学分互认制度,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构建学分互认平台。应该说,当下已经建立起的各个大学城或国际教育园,集中了若干所高职院校,更有利于实施资源共享和推行学分互认制度。
   3.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主线,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理事会或董事会管理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地成立了由行业领导、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加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各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学院与企业双向互动、合作双赢的机制,充分发挥专顾委、专指委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咨询、评议和参谋作用。在此基础上,学院又专门建立了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230多家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最近,在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主导下,学院与苏州市物流商会、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将共同组建“现代物流学院”,实现董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物流人才输出基地、物流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人才培养高质量保障体系。
   4.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德能培养模式的关键。由于高校扩招和高职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集中引进了大批高学历的缺乏企业工作背景的年轻教师,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各校应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培外引”的办法,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当然,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年轻的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培养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引进来战略”,从企业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调整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高原,曹晔,等.中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03,(7).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04-25.
  [责任编辑 魏 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高等职业教育德能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