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
摘 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个性化等,应当以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即应在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的方式方法、师生的互动、探究性学习、研究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http://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286-02
一、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方式是“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的传递是单向的,知识是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授的知识。此时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他或她所讲的知识就是绝对的真理。学生必须相信老师,不能随便对老师提问,更不能对知识本身提出质疑,否则,就会被认为,就会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秩序或与教师作对。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和缺乏生气。
关于创新性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都是没有出路的。”这也进一步强调了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二、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管理创新
(一)课堂教学创新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1.教师观念的角色重塑。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承担者,他们观念的改变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目标观、师生观、知识观等。
教师要重塑新的教育目标观。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受教学评估、教师之间的竞争、升学率等的制约,于是就以追求升学率、班级平均最高分等为目标。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应仅仅追求这些为目标,而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其身心、情感、交往等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要重塑新的师生观。传统观念中,教师总是以知识和权力的权威者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应该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中不存在权力和服从,而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关系。这时教师再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地把他们作为可以交流的、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个体来对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此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在如此融洽、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中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发展。
教师要重塑新的知识学习观。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某个阶段学到的知识可以一劳永逸的思想观念再也无法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必须自己首先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步伐,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而且也要学习相邻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型教师,适应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并且同时也要具备研究能力,研究各种教材教法、教学模式,总结自己的研究经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具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2.教师教育能力的创新。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管理、教育观察、教育预见、人际交往、教学科研等多种特殊能力的综合。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师生有效交流、建立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和保证;预见能力可以使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镇定自若恰到好处的处理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学科研能力更是当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有了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知己知彼,才能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发展;才不会使自己一直待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提升自己。传统的教师角色重视的是管理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观察能力、教育预见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往往被忽视,致使教师处理不好师生关系,也没有对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在具有传统管理者的能力的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以及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创新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文化
因为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文化中,教师是课堂文化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学生是被主宰者、被操纵者。这种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是缺乏生气的。这种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无法实现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要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缺乏生气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创建一种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新课程视野下,对课堂的创新。有疑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猜想――通过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式。有惊讶――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解释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心里惊讶不已,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老师的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幽默风趣,使得学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有争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问题弄明白。有沉思――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生探索。有联想――教师应启发引导,让学生联想,要由此及彼,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这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才真正是好老师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舞台、学生成就事业的启蒙的乐园。
2.新课堂教学管理文化要求师生交流互动。通过双向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获得体验式深刻的教学效果。
有人在讨论新时期人们的道德选择时,播放了一段2007感动中国人物:一位年轻军人孟祥斌为救一位轻生的失恋女青年,自己却被冰冷的河水淹没。当时在播放的过程中,好多女学生感动地失声痛哭,也有一些男学生在叹息之外,大声说:老师,孟祥斌不应该去救那个落水女青年人,太不值了;也有一些女学生说:老师,孟祥斌留下的孩子太可怜了,孩子一直在大声地喊爸爸醒来;更有一些学生义愤填膺的让那个女青年去死吧。看到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心里真的非常高兴,马上大声宣布,“这节课,我们不讨论课文,就刚才不同意见来个大辩论,老师我作为正方,你们作为反方,好不好,来讨论新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同学们一片欢呼。辩论开始,教师作为正方,完全和同学们处于平等的地位和学生进行辩论。于是正反双方群枪舌战,互不相让。正方以没有孟祥斌这样舍己救人的英雄典范,有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假如我们的亲人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该不该去救?反方:一个不珍爱自己生命的女青年值不值用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去交换?最后,教师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作了总结: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这节政治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的积极关系,还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和尊重的意识,感觉到是在和老师分享知识、交流感悟、表达理解,这生动的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理念。这种课堂教学中动态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沟通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团体。也同时达到情感,价值观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新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呼唤教师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并且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教学理论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明确提出“探究式学习”的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更科学的、更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同时,他主张教师也要进行探究教学,使教师的探究性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目的是使学习和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这种探究性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进行探究,可以使老师了解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也了解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改进教学,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许多同行的先进教学方法,为自己所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新课程实施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创新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须条件,没有教学的创新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就应该创新一种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理念,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全面的、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6.
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1.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1.
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教育发展研究,2000,(S1):13.
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4):9.[责任编辑 魏 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