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一、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一)自然环境问题严重。人们的生存、发展都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具有密切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若在经济发展中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阻碍可持续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由地震、气象、海洋、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千亿元,同时,因自然灾害死亡的每年也有数万人。此外,我国50%以上的人口,65%左右的大城市和70%左右的农业,分布在地震、洪水、气象等灾害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部平原地区,这些地区损失极为严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年有将近1亿亩的田地受灾。与此同时,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此外,日益显著的环境问题也困扰着我们,人们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和不文明的生产活动都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的废水高达300亿吨,因酸雨造成的损失也超过300亿元,每年排放的烟尘将近1500万吨,这些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由此可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资源短缺。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当前,我国的资源问题较为突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中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水平的1/6,人均耕地资源是世界水平的1/3,人均石油资源仅仅占世界水平的1/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旧采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这无疑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单位范围内的能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工业品的能耗,甚至较发达国家高40%左右。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平均为40%以上,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则仅为30%左右。目前,我国有300多个缺水城市,而许多人口、耕地都集中于这些缺水地区,导致农业、工业用水矛盾突出。农业因缺水大量减产,这无疑对我国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资源短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众多。我国人口众多,丰富的人力资源固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人口增长快、人口总量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由于当前我国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新增人口也逐渐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收入的1/5左右用来满足新增人口。显然,人口增长已经给环境保护、经济建设、资源开发造成巨大压力。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虽然随着各个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强,据推测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5左右,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显然对社会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要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思路、目标。然而,如果要真正发展循环经济,就应当在坚持开发的同时关注资源节约,合理使用、依法保护资源,将节约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提升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永续利用。同时,还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将企业视为主体,并以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重视法制建设,强化政策指导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相应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环境、经济和资源协调发展。
(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法制化历来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若要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在环境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修改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在法制建设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同时还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所以,环保立法应当将自然保护与污染防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和修改原有环保法律时,也应当充分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淡漠,法律意识不强,经常出现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致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若要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各级政府就应当秉公执法,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执法监督。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调整经济结构。若缺乏技术保障,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成本就相对较高,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也将降低。所以,若要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就应采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首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适时引进和学习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技术,并进行吸收、创新与实践。其次,要积极推动现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应当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将企业逐渐培养成为技术使用和推广的主要载体。再次,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与高新技术,例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回收利用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除此之外,还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不仅能耗低,而且废弃物排放量较小,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及时革新传统产业,且逐渐淘汰那些较为落后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与此同时,我国还要适当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等产业,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促进产业转型,改造老工业基地,合理调整地区产业布局。经济开发区也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改造、规划和建设,以核心资源为基础发展相关的产业,逐步形成资源利用产业链。
(四)选择经济发展优先领域。我国当前刚进入重工业时代,因此,若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选择优先领域,而选择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则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利于社会就业,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时常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大量就业为代价。其次,要针对短缺资源推行循环利用。再次,要在资源再生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产业进行优先推行。依据以上原则,我国应当在有色、冶金、建材、石化、机械制造、化工,依据酿造、造纸和纺织印染等轻工业领域优先推行循环经济。若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第一,要注意资源开发环节,大力提升资源回收的利用率和综合开发效率;第二,要关注资源消费环节,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要重视废弃物产生环节,综合利用各种生产资源;第四,要关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及时回收各种废旧资源,并加以循环利用;第五,要重视社会消费环节,宣传提倡绿色消费。
(五)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我国人口增长应当与环境质量、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经济发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承载相协调,实现适度人口的目标。而若要真正实现这一人口发展目标则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提升我国的人口质量,控制人口增长,并缓解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同时,还应当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应当合理运用资源。将资源节约和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消费、生产、流通、建设等领域,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开发各种新能源。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加强资源管理,严格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此外,还应当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有计划地开采使用,并减少资源浪费。
(六)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平台大力宣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知识。其次,还要引导大众逐渐认识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我国人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质、目标和规则。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应当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明确循环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资源永续利用、绿色生产、环境友好、适度消费等理念。促使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并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此外,还应当利用学校教育、新闻媒介开展各种生态环境教育,增强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并逐步形成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的理念,促使人们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七)适时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因此,加强制度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有限设计社会制度、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等。例如,逐渐加大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重;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政策,鼓励社会大众积极购买绿色产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循环经济的发展效益。依据“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收费、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的发展原则,逐渐完善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运用经济利益引导消费者与生产者,进而引导市场选择与竞争。此外,在经济发展评价中,还要采用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在重视经济指标的同时,关注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提升。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当然,环境保护也应当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以法律形式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效性。同时,还应当合理运用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11,(1).
薛琴.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孙义利,郭艳军,乔林,王文刃.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环境管理,1997,(6).
董伟,张勇,张令,等.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环境科学研究,2010,(6).
赵其国,骆永明,滕应,等.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土壤学报,2009,(6).
王凯旋,盛守祥,刘博伟,等.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9,(11).
廖靖.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法治与社会,2010,(3).
江艳.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经济信息,2011,(4).
杨方保,王*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8).
汪宇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革与战略,1996,(2).
宋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教学与研究,2005,(11).
袁云峰,张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统计,2005,(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