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探讨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治理策略
摘要: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病虫害治理策略。http://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存在问题;治理策略
与自然界经长期演替发展形成的和谐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一种人为主观创造的绿地系统,其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都系人为规划与设计,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离生态系统平衡的倾向,加上城市环境复杂多样化、人为活动影响严重,造成园林绿地系统稳定性极差,往往表现出十分脆弱的特征。本文基于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主要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发生趋势、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科学的治理策略进行总结讨论。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
1.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导致病虫害种类极其繁多
园林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系统内的植物种类十分繁多,植物生长周期长短不一,结构层次和立地条件也复杂多变,植物来源渠道也十分多样,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加上城乡界限的缓冲地带还为附近农林病虫害栖息或入侵提供潜在的条件,因而园林环境中病虫害种类呈现多样化,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都有可能发生为害。
1.2园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而频繁
园林环境中,植物组成结构不合理、人为活动干扰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难以建立起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加上城市污染严重、城市气候异常(热岛效应)、等多种因素,致使园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导致病虫害易于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起来,其后果往往严重。如今,蛀干害虫和“五小害虫”即螨、虫、蚜、蓟马、粉虱和生态性枝杆病害如溃疡病、松枝枯病等。据全国33个城市的230名科技人员近年调查,我国仅园林植物蚧虫就达1024种。
1.3园林植物的多年连作性造成病虫害基数逐渐积累,危害逐年加重
园林绿地是人工建造的特殊生态系统,园林植物本身多数经过长期驯化,其抗逆、抗病、抗虫能力减弱,加上其生长的环境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生长空间狭窄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人为破坏频发,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猖獗与长期发生。并且园林植物往往经年不变,上年的病残体或越冬虫态会成为下一年的病虫来源,其基数往往会逐年积累;加上使用化学防治方法阻碍本就十分脆弱的天敌种群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因化学防治导致的病虫抗药性,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大面积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的乱砍滥伐,以及大面积园林绿地的出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使我国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呈现有10年翻一番的态势。如2004年在广东省珠海市仅由椰心叶甲造成大王椰子、假槟榔、皇后葵、针葵等棕榈科植物30多万株受害,破坏了城市园林景观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2.1外来园林有害生物不断进入本地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引进的苗木种类及数量都大为增加,在目前园林植物检疫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具有危害性的病虫害和未经检测的危害性的病虫也在我国城市园林中蔓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本地的情况在所难免。如197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美国白蛾、20世纪80年代传入蔗扁蛾、1998年在海南发现锈色棕榈象、2002年在广东发现褐纹甘蔗象、2003年在我国台湾台南县发现刺桐姬小蜂、2005年在广东省发现外来红火蚁等等。很多入侵性病虫害能在很短是时间内,能迅速大范围地传播到各地区。而且这些有害生物的入侵带来的后果是巨大而不易消除的
2.2传统农林病虫害及次要病虫害上升为园林主要病虫害现象严重
城乡界限的模糊化导致许多农林害虫传入城市,而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导致这些病虫害种类在城市园林环境中流行成灾。这些病虫种类有:槐柳立木腐朽、柳杉赤枯病、松落针病、桃李穿孔病、桃缩叶病、桃丛枝病、细菌性根癌病、日本菟丝子、桑寄生、白粉虱、草履蚧、大灰象甲、黑刺粉虱、红胸律点跳甲、红圆蚧、黄刺蛾、咖啡木蠹蛾、康氏粉蚧、苦楝斑叶蝉、梨网蝽、柳瘿螨、棉蚜、桃蚜、绣线菊蚜、十星瓢萤叶甲、桃李食心虫、桃一点斑叶蝉、香蕉弄蝶、小蓑蛾、星天牛、银杏大蚕蛾、紫茎甲、蛴螬等等。
2.3有些病虫种类为害新寄主造成新的危害后果
园林植物在时间及空间上交错分布,还为病虫交替感染提供可能,结果是特定一种植物的病虫种类往往会越来越多。例如,朱砂叶螨属传统农业害螨,新近发现严重为害杜英;香蕉弄蝶近年除了严重为害传统寄主芭蕉及棕榈外,还为害引进植物蒲葵。特别是那些广谱性的有害生物种类更容易为害新的植物,如松落针病则很有可能为害大部分引进松科植物;小蓑蛾发现严重为害引进植物加拿利海枣;黑色枝小蠹发现严重为害多种园林植物,如珙桐、广玉兰、白玉兰、枫香、梧桐、石榴等;星天牛在本地对槭树科多种植物(包括驯化或引进品种)有重大威胁。
2.4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带来新的病虫害问题
近年科研及生产部门都十分重视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但野生品种进入园林环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生态不适应性,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病虫害问题。野生植物原生病虫种类也很有可能会因此被带进园林生态系统中,如据笔者调查发现,野外的一些观赏植物病虫种类比较特殊,如三尖杉尺蛾、红花木莲肿瘤病、红花木莲叶瘿、杜鹃瘿瘤病、杜鹃斑蛾,以及为害川滇白蜡上的叶蜂、为害桂南木莲的枯叶蛾都是为害明显的新奇病虫害种类,人工驯化这些野生植物种类应注意避免将这些病虫害带入栽培地。近年来,本地园林中开始引进常绿黎豆(油麻藤),笔者担心其重要害虫―――紫茎甲从此将在园林环境中发展蔓延。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园林植物种类多,其病虫害种类也十分繁多,其中许多种类在现有的相关资料中都未见提及或记载,说明是新发生的园林病虫害种类或是本地特有的种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量引进树种,不断带来一些外来有害生物甚至是危险性检疫害虫。因而,对于园林植物,应该通过常年调查建立一个开放的、可不断补充的档案库。
3.2园林植物病虫害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多城市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都没有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导致防治时间滞后、手段单一,结果效果不理想,往往达不到安全、持续、有效控制的目的。许多害虫往往在大发生时才引起人们注意,而这时的防治往往靠的是化学农药才能控制,结果导致害虫抗性不断增大,天敌种群数量也难以增加,结果是这些害虫的危害逐年加重。
3.3防治手段单一
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农药,因其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效果好,特别是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往往成为唯一有效的措施。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使用不当能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某些害虫、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造成用药浓度越来越大,安全性越来越小,防治越来越困难,结果进入越防治越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
3.4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投入不足
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目前的情况是科研力度不够,面对各地病虫害的流行为害,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与人力保障而失于控制。例如,广东地区各地的香樟树近几年遭受黄化病、雪盾蚧、白轮盾蚧的严重为害,因一直缺乏及时的治理,大量植株濒临死亡,经济损失严重。另有广玉兰、法桐、枫香等重要园林植物目前正遭受黑色枝小蠹严重为害,已出现大量枝枯现象,也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3.5缺乏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科学治理,就必须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建议建立防治研究机构、研发体系和预警机制,切实抓好园林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4园林植物病虫害科学防治策略
4.1制定科学的防治方针和加强日常管理
园林环境是人居环境,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既要注重防治的有效性及持效性,也要注重人类健康生活的要求,因而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的日常管理和养护,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其防治的措施需要在每个栽培和养护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因此园林中管理、维护人员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防治的效果。加强园林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之充分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4.2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建立病虫害管理机制,增强防范工作的针对性,组建病虫害分析鉴定专家和预警机制,定期进行监测调查,及时提供有关的动态和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例如设立合适的观测点,可以采用黑光灯、糖醋液等来诱导病虫害;并且对主要的、破坏性大的病虫害进行分类,观测其分布情况、生长习性等,及时发布预报,科学的指导防治措施,来提高防治的效果。
4.3采取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方法
在研究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必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辨正地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各种方法如日常管护、植物检疫、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防治方法和人工措施等进行防治,可以收到安全有效的作用。首先,通过科学种植、养护和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提高园林植物的抗性,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如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或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或引入外来天敌,或多选择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只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
4.4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科学的搭配种植,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城市园林营造绿色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园林植被的多样性建设,避免规模形式单一,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对病虫害的自我调控能力。科学的搭配树种之间的布局,建立合理恰当的植物群落结构。综合使用各种病虫防治方法,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5参考文献
[1]吴跃开. 广东地区发现新的外来有害生物―悬铃木白翅网蝽. 中国森林病虫, 2007(2): 45.
[2]余金勇, 李晓虹, 等. 园林植物新害虫―黑色枝小蠹的调查.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1): 15-18.
[3]李晓红. 16种园林新害虫种类记述. 中国植保导刊, 2007(1): 9-13.
[4]吴跃开. 园林植物煤污病研究报告. 广东林业科技, 2005(4): 55-59.
[5]屠万林. 园林植物保护从设计开始.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 2006(9): 59.
徐公天.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森林病虫,2002(1): 48-51.
邹志燕, 李磊.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园林植物养护, 2007(2): 65-67
吴淑红. 浅谈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策略. 广西林业, 2008(4): 23-24
白国强,赵治军.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中国林副特产, 2007(88): 88-89
蓝翠钰.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现代园林,2008(10):68-69.
尤民生,王海川,杨广.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89(4): 434-44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