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深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技术
摘要:文章以镇江新区金融大厦工程为案例,具体论述深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技术,根据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以三轴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基坑内设两道钢筋砼水平环形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通过对深层土体位移、竖向位移、支撑轴力和周边环境的监测,达到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http://
关键词:深基坑;围护支护体系;监测
1.工程概况
1.1. 概况
镇江新区金融大厦,位于镇江港南路南侧、银山南路西侧。金融大厦地上塔楼共24层(裙楼共3层),地下2层(局部3层)为大底板不设缝。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11.50~-13.00米(相对±0.00)。地下室承台外侧外扩1.0m为基坑支护边线,支护周长约395.91m,南北长108.60m、东西宽94.60m,总开挖面积约11000m2,土方开挖土方量14.5万m3。基坑施工平面如下图1示。
图1镇江新区金融大厦基坑平面示意图
1.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报告,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分布依次为:
①层素填土:灰黄色、灰褐色,局部灰色、黄褐色,松散,局部稍密,大部分场地以粉质粘土夹植根等少量杂质为主,堆填时间约为3-5年。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变化不大为0.40-0.90米。
②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含有铁锰质斑,系次生成因。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变化不大,为0.90-2.30米。
③层粉质粘土:灰褐色,灰色,软塑-可塑,含灰白色条带,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薄层。该层在场地内局部缺失,层厚变化很大,为0.00-23.00米。
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泥炭质土:灰色、灰黑色,局部棕灰色,流塑,夹有腐植质及泥炭质土。该层在场地内局部有,厚度为3.10-9.20米。
④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可塑,含有黑褐色铁锰质斑及灰白色高岭土呈条带状、团块状分布。该层在场地东侧和西侧有分布,层厚为0.00-6.30米。
⑤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含有少量黑褐色铁锰质斑,土质一般较纯。该层在场地内局部缺失,层厚为0.00-16.10米。
⑥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含有黑褐色铁锰质斑、结核及灰白色高岭土条带、团块。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有揭露,层厚变化较大,为0.00-9.70米。
⑦层粉质粘土:青灰色、灰色,局部灰黄色、灰绿色,软塑-可塑,局部夹流塑,夹较多粉土薄层,夹少量腐植质。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为4.20-9.10米。
1.3.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潜水、裂隙水,潜水主要含水层为①、②、③、④和⑤层土,裂隙水分布在⑩层强风化花岗岩中,水量微小。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位于现地面以下0.32-1.84米(地势高处)左右。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流补给,地下水排泄方式以自然蒸发和径流为主,水位四季有一定变化,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与现地面最低处(11.48米)齐平,最低地下水位埋深为1.0-2.5米左右,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在1.0米左右。
2. 支护方案
基坑支护由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地下室为2层,开挖深度为-11.50~-13.00m,基坑支撑体系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平面环形网状,支撑中间半径为44.50m的空圆。钢筋砼支撑共上下2道支撑,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单排Φ800@1000,桩长21~26m钻孔灌注桩;外设Φ850@600桩长为14m,三轴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坑中坑采用双排Φ850@600桩长为6m高压旋喷桩作为重力式挡墙,基坑内设两道钢筋砼水平环形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第一道支撑面标高设在距自然地面以下2.00m处(相对标高-4.30m处,支撑梁高0.7m),第二道支撑面设在距压顶梁面以下3.50m处(相对标高-7.80m处,支撑梁高0.8m);东南角局部设置钢管支撑,相对标高-10.50m。
3. 基坑监测
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全面掌握,了解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掌握基坑的实际变形情况,对坑周地层位移和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监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实行动态管理,全过程监测控制和信息化施工。
3.1. 监测内容
⑴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及时了解深层土体的位移情况。
⑵环梁顶水平位移监测:环梁顶水平位移监测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具体位置另行确定
⑶周边环境的监测:(沉降监测)设点对施工期间基坑外围道路和地面沉降的监测。
⑷、支撑轴力监测:严格监测支撑轴力,控制在设计的最大承力范围内。
3.2. 监测警戒值
基坑监测报警值如下:
监测项目 累计值 变化速率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40mm ≥5mm/d
冠梁水平位移 40mm ≥3mm/d
立柱竖向位移 30mm ≥3mm/d
周边道路竖向位移 25mm ≥3mm/d
混凝土支撑轴力 第一道3120KN,第二道9140KN
3.3. 基坑方案及方法
3.3.1. 仪器设备及精度
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为经检验合格的TopconGPT-3200LN型全站仪(精度:一测回水平方向误差2?);竖向位移监测的仪器为经检验合格的TopconAT-G2型水准仪,直读至0.1mm,估读至0.01mm;经检验合格的2.0m铟钢水准尺1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经检验合格的CX-3C型测斜仪(精度:±2mm/30m);支承轴力监测仪器为经检验合格的608A型频率仪(精度:0.1HZ)。
3.3.2. 监测点的布置
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围护结构、土体的变形,根据这些变形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实行信息化施工。本次基坑围护及开挖施工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
(1)深层土体位移监测:为及时了解深层土体的位移情况,本基坑设7个测斜孔,孔深22米左右,用专用的测斜仪进行监测;编号CX1-7。
(2)冠梁水平与竖向位移监测:在基坑顶设置11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用全站仪、水准仪进行监测;编号GL1-11。
(3)立柱竖向位移监测:在支撑立柱处设置6个竖向位移监测点,用水准仪进行监测;编号LZ1-6。
(4)周边道路竖向位移监测:在支撑立柱处设置2个竖向位移监测点,用水准仪进行监测;编号R1-2。
(5)支撑轴力监测:在两道圆环撑部位各设置4个支撑轴力监测点,共8个,用频率仪进行监测。编号ZC1-8,测点具体分布位置图如图2。
图2测点具体分布位置图
3.3.3. 基坑监测方法及周期
根据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在支撑结构砼施工前,提前7天通知监测单位现场负责人,如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点、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等,以便监测单位能及时安排人员埋设监测仪。
对监测点派专人进行保护,对易人为损坏的监测点,可封闭保护。
1)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在基坑支护结构较薄弱和较重要部位,设置一定数量的深层土体位移观测孔。埋深20~26m,观测孔位置见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测斜管需在土体开挖前10天埋设完成。
测斜仪探头置于测斜管底后,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缓慢向上提升,每隔0.5m读数,测定出各位置处测斜管与铅垂线的相对倾角,并假设土体与测斜管挠曲协调,得出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每个孔每次量测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基坑开挖前一周每个孔测读两次初始值。以管底作为起算点。
水平位移
在支护结构、工程桩上设点进行水平位移观测,随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水平变位情况。水平围梁上观测点位置见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
按照二级变形测量要求监测,观测中误差≤1mm。根据现场作业条件,使用视准线小角法或前方交会法。角度采用四测回取初始值。
2)竖向位移
按照二级水准要求监测,每次监测水准仪的i角不大于15?,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路线采用闭合环线。基坑开挖前一周测读两次,取平均值作为各测点的初始高程。
3)支撑轴力
在关键支撑设置钢筋应力计进行轴力监测,以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的变化。
支撑断面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共布置四根钢筋应力计,位置在两支点间三分之一部位及四侧的中侧,采用连杆电焊连接方式连接。基坑开挖前一周使用频率仪读两次频率,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根据钢筋与混凝土变形协调的原理计算支撑轴力。
4)周边环境监测(沉降监测)
设点对周边周边道路及土体沉降及变形进行监测。
3.3.4. 监测频率
冠梁水平位移、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混凝土支撑轴力及冠梁、立柱、周边道路竖向位移从基坑开挖至基坑底设计标高期间每2天监测一次,从基坑底设计标高至垫层施工期间每天监测一次,垫层与砖模形成后减少到每3~8天监测一次。当二层地下室底板建筑完成超过28天后,如监测数据持续稳定,监测频率降低,受到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后可考虑终止监测。具体监测频率可根据实际进度、天气及监测数据的变化作适当调整。
当监测的累计值或变化频率超过报警值时,及时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公司和建设单位报警并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同时出具相应的报警通知单。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在监测数据所反映的最危险区域处适当增加测点。当测斜曲线出现明显拐点时,做出报警处理。
4. 监测效果及其分析
镇江新区金融大厦深基坑支护,2010年12月19日,拆除第一道支撑,2011年1月19日,拆除第二道支撑,拆除前后基坑相关各项检测数据显示,水平与竖向位移;支撑轴力与斜测均达到设计要求。
5. 结语
镇江新区金融大厦深基坑工程,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对基坑实施有效检测,各检测数据均在警戒值内,基坑施工完全处于安全的可控状态,且有效保护了周边环境。实践证明深基坑支护施工,采用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