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检验科管理及对策
【摘要】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和检验工作分工日趋细化的要求;检验科管理不仅体现在提高技术质量的具体业务上,更多的是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数据。http://
【关键词】检验科;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389-01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和检验工作分工日趋细化要求,加上检验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的三大常规范畴扩展到各种病原学检查、免疫学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等领域,管理工作的矛盾也愈加突出表现为:
1检验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的矛盾
尤其是临床科室对检验科普遍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总是认为检验质量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不够高不够好、开展的检验项目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等。
2检验人员只重视先进的仪器设备,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现代检验技术的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的普遍使用,检验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检验人员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降低了专业知识的要求,使检验人员只能横向观察各项检验指标结果的正误,缺乏综合判断能力。
3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不足
3.1临床医生只看重检验结果,很少关注分析前检验的影响因素,造成由于标本因素导致不准确的结果引起误诊。而检验科只是一味追求检验中的精确度,未在提高标本合格率上把关,造成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沟通不足。甚至各干各的,出了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使工作极为被动。如一个溶血的血清标本,即使用最好的方法、技术最熟练的人员去检测,其钾的测定值一定是增高的。对该标本来说,此结果是准确的,因它反映了血清中钾的真实含量,但对患者来说,此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此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病情变化。
3.2与护理人员的脱节:检验技师认为送检的标本只要严格执行分析中的操作规程不会去过问护士是如何抽血的。其实护士抽错血,弄错标本、在输液同一侧肢体采血等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时有发生。
3.3检验科对新项目解读不到位,使临床医生不清楚此项检验目的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应用于临床。
对策:
(1)技术人员管理: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好坏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检验人员应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培养全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意识,做到“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用院规院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检验操作规程。
(2)仪器设备管理: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重要内容。
4科室质量管理
4.1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共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好,做到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可靠。对比病人上一次检查结果,偏差较大变化较大的结果,也要综合考虑分析临床的因素,找出原因,可向医生提出复查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4.2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相关人员的专题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人员对新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4.3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
5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检验报告的证据意识
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防范,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多参加有关医疗纠纷和病历书写和管理的培训,用法律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具体工作。提高检验科人员对实验室相关的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是检验科的重要管理环节,检验报告及检验过程的痕迹记录能提供全面、准确有法律效应的资料,这些实验资料、检验数据的保存应高度重视。
6完善和细化科室的各项制度,抓好全程质量管理
每个实验室,必须树立“大质量观”的新概念,即归结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质量控制。
6.1分析前质量管理应符合要求:包括人员培训、仪器校准、试剂选择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针对不同检验项目,使用正确的抗凝剂、防腐剂,尤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一定要准确.过多、过少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特别是凝血四项、血沉等影响较大。留取标本应及时送检,久置血液和体液标本对内含有形物质均有影响。分析前应做好检验标本与检验报告单的“三查七对”制度,标本采集后的输送、验收和拒收,并建立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指南”作为规范管理的依据,定期检查分析前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后研究并整改落实。
6.2分析中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技术;仪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每日、每周、每月做好仪器维护保养);建立每个检验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SOP);坚持做好每日的室内质控并按照要求参加省级以上的室间质评工作,保证为临床出具的检验报告准确、可靠。
6.3分析后质量控制。检验结果的发出:建立了检验报告单可发出制度,并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报告单的签发审核制度、危机值报告制度;检验项目是否有遗漏或缺项,结果之间有无明显错误,对异常结果或阳性结果应第一时间与临床沟通;各项实验均要有完善的结果登记并保存2年。检验报告单作为医疗文书的一部分,手写报告字迹要清晰、工整、不涂改。所有检验报告单均在审查无误后进行分科.由专人负责分送各临床科室,并双方签字,杜绝检验报告单遗失现象。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全员必须慎始敬重,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检验人员要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数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