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企业知识成长理论模型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两方面探讨了企业知识成长问题:一是知识的个人化和结构化,二是知识的显性化和隐性化。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归纳出企业知识成长的四种模式:专家化成长、规模化成长、结构化成长和普及化成长,并进而提出了企业知识成长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将为后续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价值化研究提供理论前提和研究基础。/2/view-384335.htm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成长模式
企业的知识从性质上可以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类,而企业知识成长是企业知识从知识创造开始,这两类知识不断在企业和员工个人之间传播、共享、转化之中增加和积累的完整过程。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动态变革的时代,激烈动荡的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面对这种危机和机会,企业靠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取得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可以依赖于什么样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获得企业的价值并维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本文主要从企业知识成长的角度,研究知识资源的成长模式问题,来分析和回答上述问题。
一、企业知识成长的内涵
企业的知识从性质上可以分为隐性(Tacit)知识与显性(Explicit)知识两类。Polanyi(1967)认为隐性知识是比较个人的,且与具体情景有关,难以形式化与沟通;显性知识则是指可形式化、制度化言语传达的知识。Inkpen(1998)持相同的观点,也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他认为隐性知识包含那些植根于个人信念、经验和价值观的无形因素,是难以正式化、不易沟通及与他人分享的;显性知识是有系统且易于沟通的硬件资料或编制的程序。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和扩散,构成了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成长研究的主干,但企业知识成长和管理的对象不仅限于此。企业知识成长是企业知识从知识创造开始,不断在企业和员工个人之间传播、共享、转化之中增加和积累的完整过程。其中包括四个要素:企业知识的创造,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性质的改变和知识结构的改善。
二、企业知识成长的模型构建
1.SECI模型――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Nonaka(野中郁次郎)和Takeuchi(1995)的SECI模型,很好地描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企业知识成长和知识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在这个模型中,明确地将知识转化界定为四种模式: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显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结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隐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根据SECI模型的研究,社会化是通过分享经验把隐性知识汇聚在一起的过程;外显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结合化是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组合成显性知识系统;内隐化是个人吸收显性知识并将其个人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而个人不断积累的这种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与他人分享,便会引发知识创新和转化的新一轮螺旋式上升。
2.企业知识成长模型构建
本文在SECI知识创造和转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知识性质(隐性或显性)和知识载体(个人或文档)两个维度,总结出企业知识成长的四种成长模式:专家化成长模式、规模化成长模式、普及化成长模式和结构化成长模式,参见图1。
在图1中,专家化成长模式是指通过构建有效的专家创新和沟通网络,凭借专家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将企业已有知识充分利用起来并加以创新的知识成长方式,其实质上是企业组织知识内隐于个人的成长方式;规模化成长模式是指通过知识编码化,达到知识重复使用实现知识规模效应的知识成长方式,其实质上是将个人知识外显化于组织的知识成长方式;普及化成长模式指得是企业通过让员工充分掌握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成长方式,其实质上是将企业组织知识外显化于个人的知识成长方式;结构化成长模式是指企业将创新后的个人知识,塑造为企业在市场和制度方面的结构知识,通过这种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知识成长方式,其实质上是将个人知识内隐化于组织知识的成长方式。
三、企业知识成长模型的含义和应用
1.专家化成长模式
企业知识专家化成长模式,是指对于那些知识与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很难将知识单独分离出来的企业(如麦肯锡和惠普等)和企业内部的某些部门,只有通过构建有效的专家知识传递、沟通和成长网络,才能够将这些存在于专家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知识创造并带来企业知识的成长。企业专家化成长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如何促进知识专家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贡献。在许多知识型企业里面,其经营过程很难标准化,比如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强调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辅助人们交流知识,而非储存知识。知识专家的工作,是以创新性为其基本特征的,离开了创新这一基本特征其知识也就不再属于专家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专家化成长是企业知识的创新成长,也是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知识专家化成长的管理定位为企业知识的源管理。
2.规模化成长模式
在图1中,与专家化成长模式相对的是规模化成长模式。规模化成长模式是指将企业和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逐渐转化为显性的文档知识,便于企业员工的调用和重复使用,从而取得知识使用率的提高,并降低知识创新和使用的边际成本。规模化成长实际上是个人知识外显化于组织的一种知识成长方式。在许多行业和企业,这种知识规模化的成长途径使其得到了巨大成功。比如麦当劳快餐店使用一种便于操作的收银机,通过将收银知识显性化、文档化,使其变得简单而便于掌握,他们将员工面临的问题逐渐简化到可以采用工业传统管理的方法去完成。这种管理知识的积累也就是知识规模化成长的过程。
3.结构化成长模式
企业知识还可以分为个人知识和结构知识。个人知识是公司员工的社交能力、经验、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他技能,这些知识构成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并直接关系到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每个企业还都拥有自己的结构知识,比如以手册、流程、制度或电脑程序的方式保存下来的概念和方法,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建立起来的交流渠道网,组织在管理方面积累的以薪资制度及内部组织结构等方式存在的经验和文档知识等。企业知识的结构化成长模式,是企业把原有创新和积累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流程、制度、市场资源等企业的组织资源和整体竞争力,也就是由已有的个人知识转化为结构知识来实现企业在市场上的战略目标。结构化成长模式实际上是将个人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内隐化于企业组织的一种方式。
4.普及化成长模式
普及化成长模式尤其适用于某些服务型企业和部门,企业管理者将企业服务标准规范化,并经过培训、教育让企业员工充分掌握这些规范化的知识,来达到企业的标准要求。普及化成长和专家化成长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致力于将创造价值的员工培养成为其所从事工作的专家;而前者则致力于将知识向一般员工的推广扩散,通过培训、实习和实践的方法让普通员工也能够掌握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技能方法,继而提高知识使用的价值和效率。大部分的人员服务型企业,如快餐业、零售业等,对于知识的普及化成长需求较高。
作者单位:张永军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陈凯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Polanyi,M.Personal Knowledge.In Meaning.M. Polanyi and H. Prosch (ed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1975.
Inkpen,A.C.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
鲍伯.加维等著,张永军等译.超越知识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06-112.
彼得.F.德鲁克著,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8-86.
野中郁次郎,远山亮子和菲利普.比奥西埃尔.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9-1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