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9893 发表于 2018-7-16 12:55:20

2018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规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研究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view-384039.htm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现今各高校基本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由一名校领导分管,中心主任或就业处长直接负责,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场所及设施。工作队伍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和院系就业工作的老师组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针对毕业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基本列入教学计划安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四化”即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部分高校正逐步朝着四化工作迈步,但推进速度及效果不明显,缺乏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手段。“全员化”缺乏“全员”参与意识,“专业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开发不全面、形式单一,“全程化”建设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目前,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只作为选修课及就业指导讲座的定义上,课程学时数一般在20学时;在部分同学的认识中,“就业指导”也就是请有关领导讲讲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成功校友开设几个讲座而已,有的学生认为课程讲的内容在网上也可以浏览到, 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讲授,基本处于自我学习状态。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由于高校仍受计划经济办学指导思想的影响,“重招生、轻就业”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学校对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够重视。国家教委早在1995年就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而一些高校至今还未开设此课,未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体系不完整,经费不足、人员及设施不齐。尽管各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一般都不是作为学校独立的机构设置,基本是与招生或学工作部门合并,工作主体不突出。目前多数学校就业经费不足、人才缺乏、场所紧张,工作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许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各方面开支大幅度增加,缺少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条件,如:资料室、网上求职的设备、咨询室、测试室等等。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也因为扩招而显得缺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00的比例,二级院系更未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这些都从客观上严重制约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指导能力欠缺,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都比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型的应用学科,还处在起步阶段。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一般是由其他行政岗位或年轻辅导员来兼职担任,都未经过国家劳动部或人事部正规的就业指导能力及水平的培训, 很少人有就业指导资格证书,或缺系统理论知识,或缺实践经验,其就业指导思想、能力、水平、技巧相对较差,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面广,要求指导教师要掌握相应的人才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试、心理咨询、跟踪调查等等。
  4.高校就业指导教材缺乏系统性,课程建设较为落后,教学力度较差,效果不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关系到高校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停留在发放自编教材、订阅报刊或杂志等形式,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就业形势的需要和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要,可以说现在全国就没有几套成系统的就业指导教材。另外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与法规、职业规划、求职准备工作(心理、材料) 、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等。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认清形式、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高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加,“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因此,高校要从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树立就业与招生挂钩,即“出口决定进口” 的观念。只有清醒认识到就业竞争的激烈性,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建设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全面负责,作为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第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载体,具有管理、教育、服务等功能,各高校应当专门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机构建设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给予就业指导工作机构行政级别的正确定位,设立为处级部门,明确其责、权、利关系;(2)机构人员配备上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至少按1:500的比例精心配备,组成机构专职工作人员。(3)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 提供活动经费,确保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4)精心选配一支专兼职相结合, 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又有较强实践能力且熟悉就业政策信息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5)机构设置应科学合理,如下设职业测试咨询机构,开展就业测试和咨询等服务, 科学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建立由校党政一把手―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 二级院系就业指导机构―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形成的“四位一体”的工作体制,从整个学校的高度统领就业指导工作,从体制上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运行机制上,高校应当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考核、逐级推进的运行机制。校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确定总体工作目标,总体抓;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参加各种会议,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考核办法,开展考核评比工作;院系就业指导机构根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开展就业咨询、技巧指导,加强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联系;院系就业指导小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理论探讨和针对性开展个性化辅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第三,完善并实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四化”新模式。(1)全员化。建立就业指导“全员化”服务模式,即要求学校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科技、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就业协会以及就业指导中心专兼职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组织和个人,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综合素质和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全面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2)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 服务模式,即从学生一进校门开始就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全程指导,将这种教育和引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和需求,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做法,由专业技师组成的职业测试咨询机构,对每一位刚入校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判断,建立个人完整的信息库,并记录其生理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等情况,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使他们理性地、全面地认识自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二是健全就业课程体系,按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指导。大一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初步目标,确立职业理想。二年级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培育学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进行重点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训练、择业诚信教育,自荐书的制作,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四年级则对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及就业政策及就业协议书和就业信息的指导。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科学有效。(3)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专业化专家化” 服务模式,要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纳入教学计划,列入高校的必修课程中,据资料显示,在国外不少大学里都设有择业指导专业,有的甚至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而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一家设立这类专业。组建一支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队伍建设要打破专业、部门界限, 形成专兼结合的特色。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潘懋元.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大学教育科学,2004,4:56-69.
  卢亚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12:67-69.
  王晓三. 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概况与启示.教育与职业,2005,1:39-41.
  谢胜军.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探索.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536-538.
  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52-5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