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遵循的培养原则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及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课程设置。/2/view-383974.htm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世纪的我国物流教育将会与经济实践一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多方面要求,过去仅注重知识传播的那种教学思想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思想,将来的物流教育应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物流管理内涵及学科属性
1. 物流管理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时间的及时性、路径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方法,减少物流的成本,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物流的全过程。
2. 物流学科属性
物流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物”的流动规律,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型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其内容从物流理论到应用,从物流技术到管理方法。因此物流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
二、现代物流教育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
1.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在知识经济影响下物流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将大大加快。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一体化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中国的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面对大量进入中国的外国物流企业,而且还必须走出去,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竞争,这种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的内容。
2.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类高等学校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然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也必然得到加强。
3.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实用化
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技能。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数量化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折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物流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物流研究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中国物流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层次偏低。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人才总量与需求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2. 尚未形成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大量需求,另外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
3.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迫切需要新兴的物流人才,因此传统的物流课堂教学模式亟需改进。
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快、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更要突出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2. 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完美世界观和高尚道德情操、广博知识和熟练技能、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强健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个大目标下,我们确立了一般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立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科交叉,体现三个特色:一是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突出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三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适应国际化人才竞争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具体地说,为满足上述目标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基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
能力结构:语言文字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母语和外国语的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对物流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系统分析能力――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重视调查分析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软件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国际化能力――全球市场一体化、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在知识经济影响下物流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必然趋势,这种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的内容。
4. 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通识课公共平台+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及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的课程设置,实施宽口径培养。本着因材施教、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不断完善学分制,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拓宽专业面,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使之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五、结语
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各高校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针对教学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因此,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宜宽不宜窄,不能把专业看得太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2003.12.
平海. 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6.3 45-4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