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028 发表于 2018-7-16 12:42:15

2018河北省实施“阳光工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河北省实施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内容的“阳光工程”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2/view-383983.htm
  关键词: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阳光工程”的内容及实质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世界水平仍旧很低,农业发展中耕地面积和农民数量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能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剩余劳动力近3亿。中国面临着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在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对此国家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主要途径,各种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其中,影响力最大,见效最好的就是2004年初国家提出的“阳光工程”,它的实施大力推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采取了“公开招标培训机构,财政资金直补农民,培训保证农民就业”的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计划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年培训600万人; 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河北省昌黎县“阳光工程”启动现状
  
   为落实国家的政策,昌黎县劳动局积极组织并策划实施“阳光工程”,2004年,昌黎县在劳动局领导下成立“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设昌黎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昌黎县农业局农广校、昌黎县卫生职业学校和昌黎县职教中心四个培训基地。昌黎县“阳光工程”主要对以下四种农业人员进行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没有升学的应往届毕业生;中、高校毕业且未能就业的滞留在农村的人员;农村未转移就业的复员军人;有创办企业愿望或已经领取工商执照,但有改善企业愿望的人员;其他有意接受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为:培训基地人员与村委会联系,村委会组织农民报名,并寻找合适地点、时间集中授课,授课教师由各基地老师或按日、月聘请的教师组成。根据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补贴标准为:技能培训160元/人、创业培训600元/人、引导性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150元/人。
  昌黎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现在已经初见成效。通过“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4872人,转移就业率在80%以上。其中,2004年转移15049人,包括引导型13188人,技能型1811人,创业型50人 ,2005年转移11804人,包括引导型9730人,技能型1953人,创业型121人,截止到2006年9月底转移8019人,包括引导型6612人,技能型1407人,2006年创业型培训不属于“阳光工程”,属于再就业。我们分析一下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引导性培训逐渐减少,技能性、创业性培训逐年上升,说明“阳光工程”的实施更加务实和注重实效,也更能为农民所接受。
  
  三、昌黎县实施“阳光工程”面临的问题
  
   第一,培训对象即学员素质较低。学员学历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但大多数学员只接受过初中甚至只有小学教育,只有少部分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教育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思想落后,素质低下,乡土意识浓厚,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许多问题认识不到位,有些甚至因为知识水平的贫乏无法接受培训,或者因为思想的惰性不愿意进行培训。
   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每个农民都有一块责任田,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经营管理有方,甚至可以达到初级小康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许会失去很多 “不离土离乡”的享受,同时会背上一系列沉重的“包袱”,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出现“民工荒”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鼓励的政策,农产品的价格逐年呈上升之势,加上农业税的废除、国家的种粮补贴等因素,使农民从农的绝对收入逐年增加,从农心理比较稳定,很多原本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入农村。况且,农业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在农闲时期,农民可以做一些兼业的工作以提高家庭收入,比如做一些小本生意、找一份临时工作,或者组织一些农闲的业余文化组织,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这样一来,农民即使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但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就不仅仅来源于农业,也来源于工业、服务业、商业等各个领域。
  第三,实施“阳光工程”的专项资金不到位。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阳光工程”对农民的培训全部免费,资金由中央财政局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下发,属于专项资金,但在笔者对“阳光工程”资金情况的实际调查中,却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说资金基本到位,不存在问题,另一种回答说资金不会按照实际发放。这两种回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存在矛盾,反而是互相补充的。前者说资金基本到位,就是说资金基本上能够下发到培训基地,但下发的金额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字,后者的回答正好给了补充,下发的资金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政策性下发,受昌黎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本应由昌黎财政局拨款的专项资金却迟迟不到位,这就是资金“基本”到位的最好解释。这种资金的“基本”到位必然影响资金的有效运作,必然导致农民工应该得到的政策性补助不能够及时全额的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第四,培训时间短。受资金、教师队伍、设备和培训学员数量过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员不可能接受长时间的培训。按照昌黎县“阳光工程”的实施规定,引导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课时,技能培训根据工种不同培训时间为15~90天,创业培训理论学习时间为10天。但是由于农民的素质低下,接受能力有限,受教育水平低,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掌握城市企业用人单位所需的一技之长和过硬的本领,而一般性的培训就业岗位薪酬低、工作不稳定。这又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昌黎县实施“阳光工程”的对策建议
  
  首先,为异地转移农民开设“绿色通道”,保证他们进城后无后顾之忧。农民中一些富裕程度比较高,子女较少,愿意进入城市居住,或者更适合在城市居住的,应给予政策性支持让其脱离农村。我们设计的“绿色通道”包括:在户籍制度上给予方便,也就是给少数农民进行户籍体制改革。建设 “城中村”,让这部分农民慢慢的融入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建议城市规划时给予特殊的照顾,将“城中村”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建议教育部门对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实施“三同”政策。 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就近入学、学校不得拒收,要求学校除国家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得额外收费,并对经济困难的民工子女酌情减免杂费,政府对学校不分本地外地学生,按在校学生人数拨发经费;在待遇上,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样编班(混合编班)、同等享受学校教育资源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农民工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水平。鼓励进城农民工参保,在各种保险费上给予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保障其各种权益。
  其次,为就地转移农民进行技术性培训。让一部分农民通过技术性培训脱离种粮。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定期开设养殖课程,聘请专职教师下乡指导。政府为其养殖产品打开销路,如:建立批发市场,联系外来商客,做好宣传工作等等。鼓励种植经济农作物,聘请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为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保证产品的销路。鼓励创办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搞好招商引资,创办民营企业,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武汉:华中师范学出版社,1997.56-58.
  陈吉元.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122.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92-97.
  于金.乡镇企业发展深层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86-8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河北省实施“阳光工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