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本文试图剖析印度频繁对华反倾销的背景和原因,并在全面整理和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个案的基础上,总结印度对华反倾销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国内出口企业应对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 印度 贸易保护措施 特点 趋势
中国与印度是近邻,又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双边贸易高速发展,两国贸易额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截至2000年9月,中国在印度已签定的投资合同金额将近2.8亿美元,主要是在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化工等领域进行的投资。还有些信息技术和电信领域的投资项目正在商谈中。目前印度在中国的投资也有2000万美元,主要投资在制药、信息技术、耐火材料和金刚石等领域。印度驻华使馆官员指出,印度企业对国的汽车轮胎、汽车配件、两轮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很感兴趣,希望今后在这些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医药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化工、食品、金属制品以及生丝、杂豆、纸张纸浆、松香、焦炭等。而且从90年代中期以来,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矿产品曾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近一两年来已经退居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上,而机电产品则跃居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受到印度消费者喜爱和欢迎,今后在印度市场上将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铬矿砂、宝石、钢材、皮革和化工原料等,多年来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两国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发展潜力。
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印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双边贸易摩擦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措施和手段逐年增加。为保护面临激烈竞争的国内产业,印度也越来越频繁地动用保护措施保护其国内生产商的利益,而中国出口企业正在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方。
一、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
1.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单一,反倾销为主要的手段和形式。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进口禁令、垄断的海关估价等形式。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较为单一,反倾销是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中国出口产品从1979年开始遭遇到反倾销的困扰,截至2005年6月,中国共遭遇713起反倾销调查,并从1992年开始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共体等发达贸易伙伴是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而其中印度是最突出的一个。
自1994年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6年7月31日,印度对华出口产品共采取101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反倾销措施98起,特保措施1起(涉案产品为缝纫机针),保障措施2起,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是继欧盟(119起)、美国(114起)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也是对华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207起)的47.3%,我国是印度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目前正在遭其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也居首位,据统计,在印度对华发起的98起反倾销案件中,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有70起(正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53起),正在调查的10起。
2005年,印度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立案总数为11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为10起,占比91%。涉华反倾销案的总金额为2.8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印度出口总额的3.1%,占中印进出口总额的1.5%。2007年1~7月,印度反倾销总局共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案件就达7起,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的87.5%。
2.涉及商品范围窄,主要以化工产品为主。与欧美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范围相比,印度对华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涉及到第三产业。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4年~2005年报统计,1992年~2005年,印度共启动18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位居首位,为82起;其次为药品、纺织品、日用品和钢铁产品等。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重,特别是近两年来,印度对我国反倾销针对性更加明显,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柠檬酸、苛性钠、特定橡胶化学品、纯碱,氯喹磷酸盐、维生素C,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第一案异丁基苯反倾销案就属于此行业。
表 印度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纺织和轻工业产品近两年也逐渐遭受到比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累计达22例,并且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紧凑荧光灯、干电池、玩具、运动鞋、瓷砖、塑料光学镜头、窄羊毛织物等。特别是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印度担心被美国和欧盟特保拦截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转而涌向印度,因而在2005年连续对中国3项纺织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对这一情况,我国企业必须予以重视。而我国对印度出口量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等产品较少遭到反倾销调查。这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关,说明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
3.涉案总金额和个案金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尽管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5年~2006年报统计,1994年~2006年,印度启动的188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总计7.6亿美元。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
但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呈现出一个攀升的态势。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为2.81亿美元,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达1.81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2006年1月16日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1.23亿美元,是第二起印度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个案,但该案由于申请方撤诉,印度政府已终止调查。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中,有5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7起反倾销案中,已有4起超过1000万美元,个案金额高于1000万美元的案件超过50%,而2004年全年的涉案金额仅为2277万美元。
4.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力度大。近年来印度不断地对其较高关税进行调整,但关税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至27%,另外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较多。以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为例,除个别商品在10%以下外,大部分征收幅度都在百分之几十到百分之几百不等,2004年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的反倾销初裁的倾销幅度就高达355%,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裁量要高得多。面对高额反倾销税,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无法承受,最后不得不退出印度市场。加之对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我国企业应诉率普遍较低,导致绝大多数案件以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结案。即使是在应诉的案件中,由于提交信息不够完整、全面,极少被调查机关采纳,而且印度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比率很低。已结案的76件反倾销案中,除5件申诉方撤诉、1件因中国出口量微小而不征税、2件因不存在损害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1件因倾销和损害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终止以外,其余均被裁定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印度案件的应诉非常积极。2003年,印度对华的6起反倾销案件中,均有中国企业应诉,应诉率达100%;在2004年的8起案件(反倾销7起,保障措施1起)中,有中国企业应诉的6起,应诉率为75%;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件中,有中国企业应诉的7起,应诉率70%;在2006年已发起的7起反倾销案中,已有3起案件有中国企业应诉,其他案件由于近期刚收到立案公告,尚无应诉与否的反馈信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