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比较优势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 %和 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 %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进口比重有明显上升,而化学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比重则趋于下降。1993年以来,进口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国内短缺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增长相对较快,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包括普通设备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增长显著放慢,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比重下降非常值得关注。
3.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反映我国产业升级重大进展。纵观近20年的实践,我国发展和重建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国轻纺消费品工业;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重建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看,这两条路子都是成功的,通过努力,我国原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大大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总体进程,表明我国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原有工业结构调整也经历了巨大的阵痛,但这是我国工业走向现代化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按照国际标准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重塑具有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并将我国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实现出口产业的不断升级,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国策指导下,正视我国国有大工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意识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把更多的国有工业企业推上国际竞争第一线,在技术、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上全面创新,使大工业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优势,在我国出口结构升级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使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水平分工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逐步拆除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经济与原有大工业的隔层,使其更好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消除现存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整体合力,有力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最终奠定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从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工业制成品出口内部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1.贸易竞争指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有三类工业品具有比较优势,它们是:04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其代用品;08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等;11类:纺织原材料及纺织制品;1995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类产品,即09类产品:木及木制品、木炭、编结材料制品、柳编品等。根据1998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我国初级产品竞争指数总体为负数、除食品及活动物外,其他也均为负值;工业制成品总体上为正数,其中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为-0.3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为0.02,机械及运输设备为-0.06,杂项制品为0.8。按若干典型商品划分,纺织品为0.04,服装为0.96,机电产品为0.02。这说明我国初级产品比较优势明显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则有较大增强;作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虽仍为负值,但已降到很低水平,机电产品的情况也基本相似,表明这类商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显著加强。纺织品竞争优势指数下降较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在亚洲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遭到损害。
2.进出口价格比。根据前述项目测算,1995年几类主要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情况是:出口价格接近或高于进口价格的有化学品类、制革及木草制品类、纺织品类、服装、贱金属等;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的有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产品类等。这说明从1995年情况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等的质量竞争力较高,而建材和机电类产品则明显处于劣势。
3.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变化。据计算,1980——1995年工业制成品内部构成也不断优化。技术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从9%上升到25%,1998年又升至30.8 %。机电产品内部的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1995年已达87.5%,而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为12.5%。这反映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趋势。
4.改革开放以来大类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据计算,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表1)开始持续下降,到1995 年变为负值,近年来负值进一步加大,表明其现在总体上已不具备比较优势。我国机械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总体上看一直呈现提高之势。第一阶段为80年代前期,该指数在1983年达到-0.355的最高水平,但此后几年又有所下降;从1986年以后我国机械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持续改善,1995年提高到-0.252,1998年升为-0.06。这表明我国机械设备产品出口正逐步具备比较优势。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85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达0.27,1998年进一步升至0.3, 已经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有专家据此认为,这种贸易结构的重大变化可能预示着我国已从发展中国家经济阶段转变到新兴工业化初级阶段。
表1 1980—1998年中国三大类出口商品贸易竞争指数
竞争指数 TC1 TC2 TC3
年份
1980 0.134 -0.717 0.014
1981 0.12 -0.687 0.137
1982 0.137 -0.435 0.132
1983 0.247 -0.355 -0.009
1984 0.329 -0.381 -0.08
1985 0.447 -0.909 -0.238
1986 0.332 -0.878 -0.049
1987 0.314 -0.787 0.06
1988 0.177 -0.716 0.031
1989 0.124 -0.649 0.07
1990 0.234 -0.421 0.207
1991 0.197 -0.465 0.186
1992 0.125 -0.406 0.206
1993 0.08 -0.493 0.144
1994 0.09 -0.403 0.25
1995 -0.021 -0.252 0.271
1996 -0.07 -0.21 0.23
1997 -0.09 -0.09 0.31
1998 -0.05 -0.06 0.30
注:TC1、TC2、TC3分别表示初级产品、机械设备、 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金碚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6月;1996—1998年数据海关统计计算。
(三)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新变化 利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数(表2 )来分析主要出口商品类别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出口商品未来动态优势的走向及存在的问题。该指数是将各类商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何种商品具有更强或更弱的出口竞争力。其表达式为:
i商品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g=(Gi-Go)×100
式中:Gi为i商品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根据g的数值,可以区分为4类:
第1类:g>10,为强竞争优势;
第2类:0≤g≤10,为弱竞争优势;
第3类:-10≤g≤0,为弱竞争劣势;
第4类:g<-10,为强竞争劣势。
从1998年的情况看,列入弱竞争劣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我国传统上曾有一定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和鞋类、钟表、陶瓷等轻纺类产品,而列入强竞争劣势的产品主要是钢材、水泥等基础工业产品和竞争力较差的汽车、机床等机械工业产品。列入竞争优势(包括弱竞争优势和强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少数新兴轻工类产品如家具、灯具等。与1997年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相对比,1998年出口中从强竞争优势和弱竞争优势变为弱竞争劣势的商品有:服装、陶瓷、纸制品;降为强竞争劣势的商品有汽油和汽车。而从强竞争劣势和弱竞争劣势变为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电话交换机、有线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和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等家电类商品和灯具、自行车、轮胎、集装箱等部分轻工类产品。
上述情况表明,面临一系列外部竞争压力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特殊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进入一个较为剧烈的变化期,对我国产业升级和外贸长远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我国向新兴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标志,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外贸未来发展的方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