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6711 发表于 2018-7-16 10:32:31

2018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基点

   我国农产品外贸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应当以增加和促进农民的就业与收入为基点,实行大进大出的农产品外贸战略,发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尽量规避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是结构上的,而不是总体产业。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整体情况来看,利是主流,发展是主流。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有可能成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大国,与“土地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标志性国家相并列。
我国许多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糖料、油料、蔬菜、水果、烟草、水产品、畜禽蛋产品等,产量均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至今仍然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出口总量我国尚不及法国和荷兰。我国目前在国际农产品外贸总额的排位上列第七位,占世界农产品外贸总额的3.55%。自我国加入 WTO以来,农产品的出口形势是出人意料的。此前,业内绝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农业,特别是在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可能会导致900万到2000万农民的失业。但实际情况是2001年、2002年、2003年我国的粮食均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2003年粮食出口2200.4万吨,比2002年增长48.3% 2003年粮食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产品的贸易顺差也出现了下降,但农产品出口增长向好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多一点,生产大国贸易小国的总体格局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GDP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目前只占14%左右。外贸出口创汇的比例在全部进出口份额中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2年尚占外贸总额的13%,到 2002底的统计只占总额的5.5%,2003年又有下降。
一、战略基点
中国的农产品外贸产业到底应当如何定位,是“创汇农业”,还是“就业农业”;是要国际市场份额,还是要外汇税收;这是一个战略基点问题。
就我国的国情来讲,农业入市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保难,始终是政府面临的核心难题。而另一方面,农产品外贸的进出口总量只占全国外贸总量的1/10左右。很显然,尽可能地扩大农产品的外贸总量,核心是出口总量,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的收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性利益要远远大于出口创汇。农产品出口的战略基点应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放在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上。也就是说,在保证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农产品出口的底线可以后退到成本价格,农产品的进口市场,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可以尽可能放开,以换取农产品出口市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收入问题大于创汇和税收。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2002年实际增长4.3%。其中从农业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人均881元,占33.6%,比 2002年增加26元,增长2.9%,增速同比回升2.5个百分点。该项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近一半,仍然依靠农业生产的收入,其收入增速总平均低于全国农民0.5个百分点。其中安徽、河南农民的收入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1.2%和 0.4%。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3年的统计调查,低收入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866元,比2002年仅增1%,与高收入组相比,其差距从1997年的1:4.3,扩大到2003年的l:7.3。2003年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3680,比2002年又扩大了0.034,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
2.2003年我国农民人口比例占60.9%,总数8亿左右。目前全国农村乡镇企业吸收了1.3亿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超过1亿人。即使如此,我国农村的潜在剩余劳动力仍然高达1.5亿。因此,如何为农民寻求更多的收入来源,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3.中国的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的1/5,对大宗农副产品的需求,几乎都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而保证我国大宗农副产品供给的安全,最核心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农民的长远经济利益和财产权益,其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能用产值比例来计算的。就中国的国情来讲,解决农民的就业与收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政治意义都大于经济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转轨时期,其社会稳定的政治利益显然要远远大于外汇收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