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0187 发表于 2018-7-16 09:17:52

2018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 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额呈高速增长,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体现了我国外贸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巨大的总量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现象,并为我国外贸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出口贸易贸易结构结构分析产业政策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保持着高速增长,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长足进步,但我们若仅仅停留甚至迷信于数字,就无法看见数字背后隐藏的事实,也无法为我国今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我们试图将各年的总量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加以分解,可以得出一些有着显著特征的数据,借以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考察。
  
  二、对中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分析
  
  1.按企业性质进行分解
  谈到国际竞争力,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把我国巨大且日益增高的出口额当作一个主要的评价指标。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我们是否就可以判断,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呢?
  近年来,中国不断地引进外资,这些外资分布在各行各业,而且出于资本的趋利性,主要分布在有利可图的行业。我们把注意力从总量数据移开,转向注意各性质企业的出口状况,就会得出一个不太乐观的印象。在2001年~2005年的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牢牢占据着半壁江山,占50%以上,2005年更是上升到了58%。而国有企业所占的出口份额却迅速萎缩,从2001年的42.6%降到2005年的22.4%。私营企业也逐渐在出口贸易中觉醒过来,所占份额由4.3%上升到14.7%。
  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其出口能力的大小的确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中国,外资企业是出口的主体,这种出口是外国资本、技术、标准、品牌、销售网络等与中国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除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整个出口体现的是广义外国生产要素的竞争力,而不是中国的竞争力。在出口绝对数量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纯粹的中国资本国际竞争力的退步。
  2.按产品类别和贸易方式进行分解
  按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应该集中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2001年~2005年间,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比较大的三类主要产品依次是:机电产品、轻纺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那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断言中国的优势产业是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而中国的贸易优势在于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进行区分。
  2001年~2005年的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的比重不足一半,还有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42.1%降到2005年的41.6%。加工贸易却占据二分之以上,发展相当稳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经验估计,我国每加工出口100美元,其中我国企业租金和工缴费所得在10%~15%,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商在进口和出口中的收入。而且加工贸易中的产品优势和营销渠道等关键要素都牢牢地掌握在外商手中,中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仅仅是其低廉的劳动力。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出口额,如果我们考虑到其中的一半以上都是属于加工贸易,就不难想象近年的贸易利益蛋糕的分割中,有多少利益落入了他人囊中。
  由此便不难解答之前的那个问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正是加工贸易的大户,而国际机电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大多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有的选择在中国大规模的投资建厂,而更多的是委托中国的企业按照给定的工艺和流程进行加工和制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真正的对外贸易结构,出现一种出口高资本高技术产品的表象。而在这种大规模的进出口之中,中国低成本的劳动者在为国际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时候,赚取微薄的收入。
  
  三、对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启示
  
  1.客观评价外资对出口的实际贡献
  所谓“外资”,并不仅仅意味着资金,而是包含着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产品、品牌、海外市场、就业创造等要素的综合体。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是随着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资本短缺,扩大出口创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促进就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之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