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原因分析
摘 要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我们要恰当协调好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扩大。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却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出来,本文系统地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环境之间矛盾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关键词 出口贸易;环境;矛盾;原因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2007年底中国的外贸总额达21738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未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发挥自身的优势,因为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经济体制还存在一些内生性的问题,导致出口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难以根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却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贸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呢?
一、出口缺乏环保意识
1.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中国并不属于资源富余的国家,但我们却大量出口矿产品、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使得原本就不太充足的资源显得更加匮乏,自然资源随着不断的出口而大量的减少,同时矿物质和金属制品的出口还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这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部分国内企业虽然意识到过度的出口会造成国内污染严重,但他们盲目的追求出口创汇利润而宁愿把污染留给国内。实践中发现,我们的矿产品等为什么能够顺利的进入国外市场?很大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意识到生产这些产品对本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生产这种产品,愿意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来吸引我们产品的进入。而且,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认识不够,环保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实施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他们只顾追求短期的出口外汇收益,认为保护环境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即便采取环保措施也多半是一种被动的、为了应付政府有关部门检查、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门面工程,他们认为,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对于个人利益影响不大。因此,对其保护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我们在选择环境政策时面临“囚徒”困境。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想去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得环境知识,即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2.出口产品的生态经济竞争力弱
据初步估计,我国每年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我国GNP的10%左右,每年因自然生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同期GNP的5%左右。这表明,我国外贸发展的绿色化程度还比较低,而21世纪将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是生态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外贸,提高我国外贸生态经济的竞争力。可是我们在现实的贸易发展中发现,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长依然很快,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不仅导致原本稀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紧缺,而且使得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形成较高的环境成本。同时,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技术、环保等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据我国海关统计, 近几年,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增长迅速,但是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等措施的限制。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其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环境标准的制定更加落后,加入WTO后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面对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我们对本国出口产品会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出口效率低下。且环境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不公平的成本优势,标准较低的国家,其产品由于低成本而获得竞争优势,据古典贸易思想观点,这会刺激扩大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增多又会扩大生产,造成资源环境等条件恶化。目前,很多国家趋向于制定更加严格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以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市场,这很容易引发出变相的“贸易保护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