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37779 发表于 2018-7-15 23:56:58

2018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修正的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对中印经济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增加,对“龙象之争”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但是总的来说对中印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吴建伟(1999)通过对1984-1995年中印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但是谭晶荣(2004)就两国农畜产品贸易优势和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比较后发现,中国在对印度农畜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较少,而印度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也不明显,中印两国农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朱前(2005)运用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印度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与印度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相似,但出口相似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中印之间双边贸易具有一定潜力,但两国在工业制品上的贸易互补性较低。但是贸易互补性较低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其为中印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通过对1997-2006年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来考察近年宋中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为后人的研究作一些铺垫。
  
  二、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1 GL指数分析
  以往对中印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都是采用GL指数来测量中印产业内贸易程度的,但是考虑到中国在制成品方面一直保持着对印度的顺差(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根据Grubel和Lloyd本人,以及Aquino(1978)、Balassa(1979)、Bergstrand(1983)等的看法,当存在总体贸易失衡的时候,GL指数往往倾向于低估真实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于是他们各自提出了修正贸易差额的GL指数,本文选用在第二部分中提到的Grubel和uoyd提出的修正指数来计算第5-8章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与GL指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用GL指数计算出的中印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指数。修正后的指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印产业内贸易水平。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修正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比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要高,而这也和中印双方在三位数细分产业层面的数据相吻合,因为笔者通过对SITC三位数产业的分析发现,中印制成品的贸易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产业中,中国对印度都处于顺差的状态,中印制成品之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导致了传统的GL指数低估了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第二,如果以修正后的GL指数为判断依据,以指数大于0.5为参考标准,中印除了在SITC6产业上属于产业间贸易模式内贸易外,在SITC5、SITC7、SITC8产业中基本上都属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式;第三,SITC5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逐渐下降并稳定在0.5左右的,SITC6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稳定在0.3左右,SITCT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逐渐上升达到很高的水平,SITC8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逐渐上升达到较高的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