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三阶段理论的实证研究
摘要: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的核心问题是确定选择供应商时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选择过程。将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时对中国供应商考核的标准设定为8项一级指标、25项二级指标,从而构成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中对中国供应商选择的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三阶段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的三阶段理论模型是有效的。关键词:跨国采购; 供应商选择; 选择指标; 选择过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其资源进行全球化布局和整合,以求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效益的最大化,构建竞争优势。跨国采购是指跨国公司或其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其所需要的产品,用于再加工或再销售,从而构建国际供应链的活动。在制造业中,采购成本占据了企业成本中的很大比例,一些跨国公司更是有一半成本用于进货,因而跨国采购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对供应商的选择作为跨国采购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倍受关注。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巨大的成本优势使得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大规模兴起,不仅引起了国内工商界的热论和政府的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与探讨。从2006年起,笔者即开始对该领域进行课题设计与理论研究,并积极投身于跨国采购的实践活动。笔者在初步研究中对跨国公司在华选择供应商的指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通过文献回顾、访谈与调查,得出了一个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的三阶段理论模型。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一理论模型的构建,并着重以实证方法对这个模型进行检验,旨在适应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的现实,促进对跨国采购供应商选择理论的研究,为中国企业和相关部门正确应对跨国公司在华采购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三阶段理论模型的构建
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确定选择供应商时所使用的评价指标。迪克森(Dickson)
可以被认为是理论界对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研究最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总结出23条供应商选择的标准:质量、交货、历史表现、保证条款、生产设备和产能、价格、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程序遵守、交流系统、行业美誉度、合作热情、组织管理、操作控制、维修服务、态度、印象、包装能力、劳工关系、地理位
置、过去的业务量、培训、联营安排等(Dickson,1966)。这一成果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hang等(2003)的研究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价格、质量和交货三项指标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生产设备和能力占据了第四位。后来的研究者们所提及的指标还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生产柔性、采购方与供应方的关系、环保等。
参考理论界对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经过广泛征询业界人士的意见,我们将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时对中国供应商考核的标准设定为8项一级指标:品质保障、价格合理、供货能力、交货速度、售后服务、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社会责任。这8项一级指标又进一步分解为25项更具体、可衡量和可操作的二级指标,从而构成一个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中对中国供应商选择的综合指标体系(见表1)。
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供应商选择过程的研究。跨国公司选择供应商的过程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已确定的采购目标,从搜寻供应商信息、对备选供应商进行考核直至最终确定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组合。尽管专门研究供应商选择过程的文章不多,但一些研究采购过程的成果中包含了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例如,Michael等(1998)将工业采购分为8个步骤、3种情境,Reggie(2003)构建了包含选择前、选择中和选择后三个阶段的一般过程模式。在充分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一个通用的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中选择供应商的过程模型。整个过程由6个采购步骤和三个选择阶段构成(请参见图1)。
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购商所侧重使用的评价指标具有差异。为了了解跨国公司在不同选择阶段中所使用的考察指标,我们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供应商选择的二级指标与三个选择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探索,得出 “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三阶段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我们选用结构方程法对以上探索性结果进行验证,为此,将图1转换为结构方程全模型(full model)M1,作为假设的先验模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中的2个模型图(M1和M2)、8个因子分析图以及1个去除潜变量的直接分析图在这里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联系作者索取。在该模型中,一方面,我们将以评价供应商的一级指标作为外源潜变量(ξ-因子),二级指标作为其观测变量,各级指标与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以上25项二级指标(观测变量)的计量全部采用Likert 7点量表,将在问卷调查中由调查对象按其表现填写:1表示很差,7表示很出色,1-7之间表示各种不同的程度。
另一方面,笔者将以选择效果作为内生潜变量(η-因子),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作为其观测变量。初选效果——经采购商对备选供应商所提交资料的评审,决定其是否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筛选,即是否进一步对其实地考察。再选效果——经采购商实地考察,备选供应商是否有资格进入第三阶段筛选,即是否可以试单/试生产。终选效果——经采购商对试生产件的检测,备选供应商是否最终被确定为正式供应商。在现实中,采购商对备选供应商的评价结果是由购买方组织中多个成员共同作出的,但此类详细数据在样本采集中较难获取,所以本研究只将各阶段的评价结果简单分为两种,即是否能够进入下一阶段筛选。这是简单的二进制计量:未进入得0分,进入得1分。如表2所示。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建构和模型假设,数据收集与分析成为核心。在文献研究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测试性填写对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包括中国供应商和外国采购商。从业态上说,接受调查的中国供应商包括大、中、小型国有或民营的制造类企业,但还是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外国采购商包括制造业跨国公司和零售业跨国连锁集团两种;从行业上说,所调查对象涉及纺织、家用百货、电子电器、汽车、机械设备、计算机等制造业;从地域上说,调查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省区,但不排除在其它更远的区域收集数据。填写问卷的大多是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
根据上述调查对象和范围的设定,笔者采用了分层抽样法和就近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抽取样本。自2008年3月至9月的半年中,研究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MBA班级的在职学员、某跨国公司的采购部门及其供应商、某协会成员、几个制造业展览会)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228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回收率为38%。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对缺失值数据采用了整列删除法。
四、假设模型验证
第一步:用全模型验证M1
笔者按预设方案——用LISREL 8.70软件,以结构方程全模型通行方法,对初始假设模型M1进行验证,结果非常不理想,很多参数都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笔者进一步观察修正指数MI以及变量间相关系数,增加或减少路径,对M1 进行修正,结果仍然不理想,即模型所反映的相关性与假设前提相去甚远,且不能合理地解释现实情况。笔者还尝试分阶段验证M1,效果也不太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