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国外汇储备“缩水”问题解析
一、引言我国外汇储备由货币当局集中管理,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称为外汇资产,是权重最大的资产科目。伴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高速增长:近十年来,外汇储备已经从1997年的1398.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60.3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8.4%,远远超过同期GDP约9%的增长速度。在为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欣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审视与之相伴而生的“热钱”涌入、低投资收益率和可能的资本外逃等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是“缩水”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包括人民币升值中国损失论,债权人中国补贴债务人美国等。外汇储备“缩水”具有迷惑性的一点在于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名义美元价值(或者记账价值)并没有减少;但是长期来看,以实物商品价值或者本币价值衡量,我国外汇储备确实存在着隐性“缩水”。比如以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衡量2005年外汇储备余额8188.72亿美元的缩水状况,可以发现:平均缩水幅度约15.18%,缩水量约1243.25亿美元,相当于1美元少兑换1.24单位人民币。实际价值在下降,而名义价值并没有改变,这仿佛给外汇储备“缩水”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了揭开这层面纱,本文尝试提出并回答以下问题:我国外汇储备有没有“缩水”?判断标准是什么?现状如何?这是否就意味着损失?如果发生损失,谁损失?谁又得利呢?外汇储备“缩水”对其保管人——货币当局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就是中性的呢?为什么会存在“缩水”?对于外汇储备“缩水”我们难道只能被动接受?有没有管理外汇储备的更好战略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主要以货币当局为分析视角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状况,对上述问题作了初步解析。
二、两种形式的外汇储备“缩水”
(一)购买力缩水与人民币计价缩水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并且大都以世界货币国家的政府国债、机构债券、外汇存款等债权资产形式存在。在记账意义上,虽然这些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数量不会减少,但是实际上,却存在着隐性“缩水”,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购买力缩水与计价缩水。购买力缩水是指伴随美元等世界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实际数量在减少;计价缩水是指如果依照升值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给外汇储备重新进行本币定价,与货币当局原先卖出人民币数量相比,同等数额的外币现在所能购买的本币数量将会减少。
综合考虑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现状,可以选择以美元计价的发达经济体CPI、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和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综合衡量购买力缩水程度。历史上,这三种价格指数一直呈现出单边递增的变化趋势(参照图1),说明了美元等世界货币的购买力在持续下降,由此判断,在购买力意义上我国外汇储备经历着持续“缩水”。信用货币制度下,只要美元等世界货币的供给扩张趋势持续不变,我国外汇储备购买力缩水状态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一直呈现出单边升值状态,截止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达15.18%以上(参照图2)。如果按照新的汇率对外汇储备以本币重新定价,因为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更少了,则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人民币计价缩水。过去四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升值幅度约为4.24%,这也是外汇储备的人民币计价年均缩水幅度。
(二)两种“缩水”形式的关系
两种“缩水”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购买力缩水是以国际实物商品衡量,计价缩水是以另一种信用货币(人民币)衡量;货币当局基本上不能够左右世界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而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则可以影响人民币计价缩水程度。两者联系体现在外汇储备购买力和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相互关系,需要分三种情形理解:
1 假设存在人民币计价缩水而不存在购买力缩水,则人民币对世界货币的升值能够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购买力;
2 假设存在购买力缩水而不存在人民币计价缩水(这是2005年汇改前长期存在的情况),那么国际商品价格水平的升高会“吞噬”外汇储备财富,引起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购买力缩水降低了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
3 假设既存在人民币计价缩水,又存在购买力缩水(这是2005年汇改后的情况),则人民币计价缩水部分抵消了购买力缩水所引起的人民币国际购买力下降,但这种抵消并不完全,仅仅局限于进出口流量意义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