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际贸易发展及动因
一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即古典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说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成本说,前后共41年。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我国学术界的流行观点认为,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是建立在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是把事情弄颠倒了)。斯密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川(p28)斯密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还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察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即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闭关自守肯定落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仍然是斯密的贸易分工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至于各国以何种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利益,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得根据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
不仅如此。斯密关于人们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的论述,还是杨小凯教授等创立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杨小凯的内生分工与专业化的贸易模型认为,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解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其完美的理论框架和现实解释力引人瞩目,使得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成为当代贸易分工理论的重要流派,也是斯密的贸易分工理论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但是,在具体的贸易格局上,斯密把互利性贸易限制在绝对成本优势的范围内,其理论局限性是明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按照比较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就可获得比较利益。两优择重、两劣取轻的思想,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内核或精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如果说,绝对成本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说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也就是说,李嘉图的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原理比斯密的基于绝对成本的分工原理更具有一般性。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利益。从哲学高度看,比较成本说揭示的是人类分工、协作、交换、互利的大道理。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能深刻理解比较成本揭示的分工思想。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个道理,我们不妨举大家熟悉的律师与打字员的例子,这个例子几乎在每一本流行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都可以找到。律师能提供法律服务,打字的速度也是打字员的两倍(因为他天资聪颖),而打字员只会打字,且打字速度只有律师的一半。也就是说,律师处于绝对优势,打字员处于绝对劣势。比较成本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互利性分工的可能性。律师应该专门从事法律服务,打字员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也有他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这种分工对两者都会是有利的。国际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误读,都与对李嘉图揭示的大道理理解不深有关。
一些经济学家(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经过严格证明(包括数学推导),提出比较成本理论只是在一系列假定前提下(大约有九大假定)才能成立。比如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劳动),一旦放宽了一些假定,比如多于两种产品,就很容易找到比较成本说不能成立的例子。{33体期实际上,李嘉图是在阐述其比较成本思想时,正确地运用抽象法而作的假定,意在说明贸易分工互利性的道理。(p2)也就是说,李嘉图打了个小比方,说了个大道理。
另一些经济学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认为,比较成本说只着眼于眼前的静态优势,不注重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和长远发展利益。按李嘉图的话去做,把生产的相对优势长期固定在少数几种产品,特别是固定在少数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将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有人认为,比较成本说是产生旧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根源。如上所述,比较成本说阐述的是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不是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具体规划,李嘉图决没有让一些国家长期生产初级产品的意思,更不能对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负责。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其他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造成的,与比较成本理论本身无关。怀75)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关系,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其实,两者并无根本对立。其一,如果不注重发挥现实的比较优势,何谈竞争优势?其二,从最抽象的理论层次分析,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两国在特定产品生产上就具有了绝对竞争优势。假定A国生产X和Y产品比B国都具有绝对优势,而A国生产Y具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X具有比较优势。两国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A国专门生产Y产品,B国专门生产X产品,则A国的Y产品就会有绝对优势,B国的X产品也会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道理很简单,因为A国完全放弃了X产品的生产!其三,如果有多个国家同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同类产品,一国的比较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那就要看各国产品的比较竞争力状况了。
二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察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俄林的生产要素察赋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基石。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察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察赋比率的不同。所谓生产要素察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各国生产要素察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生产使用本国察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这样,双方都可获得利益。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即使生产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组合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同样生产大米,泰国主要靠劳动,而美国则主要靠资本和技术。不论是生产不同的商品,还是生产相同的商品,只要各国生产商品所投人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就会产生比较成本差异。从而产生贸易分工的基础。很明显,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察赋理论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察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察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基础。用俄林的话来说,就是: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别的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继承了传统的古典比较成本理论,但又有新的发展。第一,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察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三,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不仅能说明比较成木的决定因素,而且也能说明要素价格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在开展贸易后的短时期内,由于只发生商品价格的变动而没有发生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两国价格上升行业(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上升,两国价格下跌行业(进口竞争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降低。开展贸易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收人,即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察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这样的过程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这就是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94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论证了这一定理。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解释贸易格局,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则反过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生增加了对相对丰富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它的价格,也就是增加了它的报酬,另一方面减少了对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它的报酬。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使产量增加,收人增加。这些分析对于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察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贸易利益,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可见,新古典贸易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俄林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理论也一直存在争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合乎了西方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抛弃劳动价值论的需要。因为该理论显然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公式,而这个公式曾遭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8}门细细分析,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与所谓三位一体公式,其实并无很大关系。三要素论讲的是商品价值创造问题,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分析的是贸易分工双方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而不涉及价值创造问题。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分析,必须承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察赋状况在决定各国的产品生产成本和外贸格局上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在俄林前几十年就作过这样的论述:在单个资本家之间进行的竞争和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竞争中,作为不变的和起调节作用的量加人到计算中去,是已定的和预先存在的工资、利息和地租的量。这个量不变,不是指它们的量不会变化,而是指它们在每个场合都是已定的,并且为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形成不变的界限。例如,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竞争中,问题仅仅在于:在工资利息和地租已定时,是否能够按照或低于现有的一般市场价格出售商品而得利,也就是说,实现相当的企业主收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低廉,资本的利息却很高,因为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的说来不发展;而另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名义上很高,资本的利息却很低,那么,资本家在一个国家就会使用较多的劳动和土地,在另一个国家就会相对地使用较多的资本。在计算两个国家之间这里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竞争时,这些月素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在这里,经验从理论方面,资本家的利己打算从实际方面表明:商品价格由工资、利息和地租决定,由劳动的价格、资本的价格和土地的价格决定;这些价格要素确实是起调节作用的形成价格的要素。
里昂剔夫之谜的出现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对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激烈而富有意义的争论。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以美国进出口结构为案例进行验证分析时,发现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与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推断的贸易格局相反而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不少经济学家据此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被推翻了,因为可以找到大量诸如里昂剔夫之谜之类的经验证据。「〕25一四这里也明显存在对要素察赋理论的误读。其一,国际经济学界对里昂剔夫之谜所作的种种解释,如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要素非同质论、贸易壁垒论、需求偏向论、自然资源论等等,大都没有离开要素察赋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即一国要素察赋比率决定一国产业(或产品)比较优劣势的方法。可以说,围绕里昂剔夫之谜作出的各种理论分析,补充、丰富了要素察赋理论,增强了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力。脚p76一78)其二,后来出现的所谓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仅仅是生产要素察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无形的软件要素越来越成为形成贸易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格局。新要素理论当然是对要素察赋理论的发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论与传统要素贸易理论并无本质的不同。其三,综观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在理论上被证伪、经验上被否定的文献,无非是在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所赖以建立的假定条件上做文章,声称要素察赋理论只论述了贸易量及模式与相对要素察赋的关系,忽略了需求、技术差别等因素。石〕即20一25这显然是对建立经济模型所必须运用的抽象法缺乏足够的理解有关。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建造模型、深化认识的艺术,就是尽可能地做出最为彻底的简化同时又不致排除掉对有关间题至为重要的因素,一个模型如果把现实世界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其用处不会超过一张比例尺为1:l的地图。际俄林为了建立要素察赋理论而作的一系列假定,是合理的。没有科学合理的假定,不运用抽象法,几乎无法进行任何经济分析。只要是正确的抽象,所得出的结论就更真实,更一般,更具普遍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