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制造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性与企业生产关联的实证分析
一、现有相关研究简述现有研究认为:当大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小企业也在该区域建厂时,小企业从当地集聚经济性中获益就相对较少;而当小企业位于产业集中度较低的地区时,反而从集聚经济性中得到的收益更大(Drucker、Feser,2012)。
国外已有学者力图用实证检验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例如,Feser(2002)将制造业部门的产业集中度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产业集中度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出竞争性产业结构(低集中度)与创新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系,但与技术驱动型产业(农业与园林设备产业)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的结论。Rosenthal和Strange(2003)使用微观层面的数据测算了六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指标和区域跨行业多样性。结果发现:在某地区某产业就业人口中,如果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即产业集中度较低),那么,新企业数目会增加得更多,企业新就业人数也增加得很快。这两项研究都证实了区域产业集中度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关系。
有学者使用国家层面而非区域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相对集中的产业结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明确,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具体取决于产业集中度的大小(Gopinath等人,2004)。
近年来,国内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出现。刘修岩、何玉梅(2011)分析比较了不同集聚经济类型对产业动态集聚的影响,发现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市场潜能等集聚经济因素对产业动态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张萃、赵伟(2011)通过对中国浙江和广东两省进行横向比较,探讨两地区制造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对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贡献。学者吴雪萍(2012)试图探究产业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用实证模型得出市场集中度越高,研发活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越显著这个结论。
二、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二)变量描述
1.区域产业集中度的测算。区域产业集中度的测量尚未有统一的方法。过去的计量方法多采用产业结构或是市场势力指标,包括集中度比率、熵测量以及样本企业规模方差等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集中度比率这种测算产业集中度的指标被广泛应用。
2.外部经济性的测算。本文将两个具有潜在集聚外部经济性的变量加入模型中,即劳动池效应及知识溢出。
(三)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三个制造业产业为:橡胶与塑料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选择这三个产业的原因是它们在各个省份都有数量众多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衡量区域产业集中度的不同,并且观察值也足够多。
待研究的三个产业变量描述结果见表13。橡胶及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三个产业的中间投入(原材料、能源)都非常巨大,资本投入次之。尤其是金属制品业,需要投入数额极大的资本和原材料,二者的平均价值和甚至都超过了当年的工业产出总值。再观察衡量集聚外部经济性的两个指标。中国制造业三个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知识溢出效应在制造业三个产业中可能相对微弱;而劳动池所发挥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方程回归的结果见表4。利用OLS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异方差,所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再次回归。由于变量劳动力投入L的t检验明显未通过,且与变量AL存在显著的序列自相关关系,因此将其剔除。再次回归的拟合度R2优良(99.9%)。
1.常规投入。制造业产业的常规投入资本、原材料、能源对企业产出的影响与预期基本一致。即资本、原材料、能源投入越多,制造业三个部门的产出也越多,工业总产值(现值)越大。这种正向关系极其明显(概率P几乎为0)。
但是与预期所不同的是,三个产业企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平均职工人数表示)与产出的关系却不明显,初次回归P值较大(0.65),可见制造业部门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不能很好地解释产出的增加,以致于将该变量在最终的回归结果中剔除。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1) L投入与AL有明显的相关性,保留AL对产出的可能影响而舍弃L;2) 三个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差异造成的;3) 所选的制造业三个产业主要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量并不是解释产出增加的关键要素。
2.外部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的两个衡量指标在结果中显示出了不同的效果。
劳动池(AL)指标衡量的是企业利用技术工人专业技术和知识的能力。根据1992年美国企业的数据:劳动池效应每上升2%,会对产出有2.7%的拉动,且这种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而近年来,劳动池效应对美国制造业产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负相关的结果(Joshua Drucker、Edward Feser,2012)。在本文的研究中,劳动池效应对制造业企业产出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朗(t检验没有通过)。可见,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所转化成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产出的带动作用是不明显的(P值为0.45),远没有实现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的集聚效应。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外部经济性的另一个指标研发投入(AR)的影响。虽然中国制造业三个产业中企业平均每年的研发额度不多,并且大小企业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许多处于统治地位的大型企业每年有上万元的研发支出,而众多小企业的研发支出甚至等于0。但是实证结果却表明集聚性的研发创新确实对制造业产业的产出具有比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制造业三个产业的企业间合作研发的情况可能并不普遍。
3.区域产业集中度。根据表4的结果,区域产业集中度与制造业三个产业的产出之间有明显的负向相关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地区性的制造业行业垄断一定程度会负面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而现有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三个产业的区域产业集中度2006年比2001年似乎略有上升的态势,可能是由于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不断扩张造成的。
区域产业集中度的上升对外部经济性的影响见表5。区域产业集中度与研发知识溢出和劳动池效应的线性关系比较弱,但从数据可以观察到区域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方,通常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较高,知识溢出效应较强。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