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4211 发表于 2018-7-15 16:14:58

2018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下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分配失衡问题也日益凸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不同教育或技能水平劳动者之间,近几年还集中体现于劳动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分配地位的不断恶化。1996年至2006年,劳动收入占比已经从54%下跌到40%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国家55%65%的水平(Gollin,2002)。
针对我国劳动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分配地位不断恶化的事实,已经有不少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从国内因素出发,部分文献认为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我国农业部门比重下降非农部门比重上升所致,如罗长远和张军(2009a)等;部分文献认为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U型规律而我国正处于下行区间,如李稻葵等(2009);还有部分文献认为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偏向型技术进步所致,如王永进和盛丹(2010)。从开放因素出发,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了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其中,前者的主要代表文献为罗长远和张军(2009b)对我国整体的研究、邵敏和黄玖立(2010)对工业部门的研究以及周明海等(2010)对企业数据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外资进入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有显著负面影响。后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邵敏和黄玖立(2010)、王永进和盛丹(2010)等文献将贸易开放作为控制变量加入了计量模型,而针对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
事实上,在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1997-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却不断地扩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2898.9亿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17604.3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7.8%。对外贸易扩张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例如,大量经验文献都验证,贸易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提升了我国的生产率水平。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贸易开放是否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地位?
关于国际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最为经典。根据该定理,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贸易会提高劳动力报酬,同时降低资本报酬,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进口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一方面,进口国外产品将挤出国内进口竞争部门产品的生产,产生与出口替代部门产出增加(出口增加)相同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进口国外产品会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①,由于进口产品中包含的先进技术以发达国家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又可能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不利影响,这与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同。因而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方向可能是不同的,分析过程中应该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而已有研究显然忽略了二者间的这种影响差异。
本文重点研究贸易开放对我国工业行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区分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总贸易,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设立联立方程模型以剔除劳动收入占比对贸易的反向关系。
二、我国工业行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分析
选择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对外开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可能差异较大。农业总是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对象,其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而绝大多数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产品为不可贸易品,它们受开放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外资进入而非商品贸易。相比之下,工业的贸易开放程度较高。以2008年为例,我国工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4647.5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3.2%②。其次,研究表明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在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如(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
1998-2003年间③,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在研究期内绝大多数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经计算,全部31个省市中仅海南、云南和宁夏劳动收入占比有所上升,其中海南的上升幅度最大,从21.2%上升到25.4%。其余28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庆,由46.0%下降到30.9%。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的还有天津、吉林、甘肃和青海。可见地区内变化是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各个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差异较大。按照1998-2003年各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均值计算,最高的为吉林,达57.4%,最低的为云南,仅占23.3%。如果各个地区工业发展不均衡,如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地区工业发展较快而占比较高地区发展较慢,可以预期我国整个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将下降,反之就上升。也就是说,地区工业发展速度的不同可能成为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改变的又一原因。
罗长远和张军(2009a)基于产业结构变迁和各个产业内部变化两个层面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劳动收入占比分解为产业间变化和产业内变化两个部分。利用类似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按照地区间变化和地区内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分解,见公式(1)。
其中ls代表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代表地区j工业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t表示期末,0代表期初。那么(1)式右边第一项就代表如果各地区工业均衡发展,各地区工业所占份额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各个地区工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地区内变化。右边第二项代表由于各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份额发生变化的影响,也就是地区间变化。结果显示,全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由(39.3%)变化到(35.7%),下降了3.6个百分点。其中,地区内变化-3.83个百分点,地区间变化0.23个百分点,解释力分别为106.3%和-6.3%。也就是说,劳动收入占比高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劳动收入占比低的地区,其结果是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而地区内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则导致了最终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并不是由于地区间工业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变化)造成的,而是地区内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普遍下降(地区内变化)的结果。那么,研究期内,各地区工业行业普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能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变化呢?(1)从行业结构上讲,工业部门资本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断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总体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到64.5%。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资本密集型行业地位的上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下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