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贸易增长、劳动力市场刚性与产业间劳动力的关系
一、引言和文献评述国际贸易理论向来强调贸易利得的来源,其中主要的来源之一便是要素在不同产业或部门间的转移配置。新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要素从比较劣势部门向比较优势部门的转移,新贸易理论关注要素从不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向具有规模经济行业的转移,兴起于近年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理论(Melitz,2003)则将要素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转移视为贸易利得的来源之一。劳动力作为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劳动力要素的转移和配置自然成为决定贸易开放能否取得收益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贸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事实上,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对劳动力相关现象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文献着眼于贸易对劳动收入以及失业问题的研究(Helpman,et al.,2011),探讨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要素转移和配置的文献并不多。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在导致某些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缩小其他产业的规模,进而引致规模缩小产业的劳动力向规模扩大产业的转移,实现劳动力的重新配置。由此可见,在理论上国际贸易必然会对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之所以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是因为一方面缺乏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另一方面则缺乏阐述国际贸易影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动态框架。
Gaston和Trefler(1997)以及Gourinchas(1999)较早地分别利用美国和法国的数据从国别案例角度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影响。Konings等(2003)则分析了贸易开放对转型国家产业间劳动力动态转移的影响,利用乌克兰的数据详细分析了转型国家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Christev等(2005)的研究在控制了其他劳动力特征变量后则发现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不大。而真正较为规范地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文献应是Wacziarg和Wallack(2004)的实证研究,他们首先构造了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度量了跨国不同层次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地,他们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开放不会影响一位数层面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但会对制造业内三位数细分产业的劳动力转移产生显著的影响。
国外的实证研究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际贸易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说明了在关注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制度因素对该过程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会遇到各种阻碍,而主要的阻碍则来源于劳动力市场刚性,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会增加雇佣和解雇工人的成本,显然在外部冲击产生时会阻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Kambourov(2009)的研究规范地分析了当劳动力市场存在管制时,国际贸易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配置所产生的影响。他的模型在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内考察了国际贸易带来的外部冲击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模拟了当劳动力市场管制程度不同时劳动力转移过程存在的差异。Kambourov的研究发现智利由于同时进行了国际贸易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因此贸易开放明显加速了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墨西哥则由于没有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而导致国际贸易开放并没有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配置。本文遵循Kambourov(2009)的逻辑框架,旨在分析我国不同省份地区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三大产业间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不同影响。因而本文的理论研究意义在于能丰富国际贸易和劳动力要素配置的文献素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国内学术界对劳动力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然而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探讨区域劳动力转移或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和配置的分析并不多。成力为和孙玮(2007)对比分析了制造业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发现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内资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明显低于外资。程名望和史清华(2007)通过岭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城市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去向。王文举(2010)构造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并分析了使经济系统收益最大化的产业间劳动力配置均衡条件。赵慧卿和郝枫(2010)基于对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的动态估计分析了我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变化规律,表明产业间劳动力配置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黄国华(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从农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国内研究国际贸易和劳动力相关问题的文献也主要关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实证分析。王万山(2007)分析了开放经济背景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认为应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刘建民和高锐(2011)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差异分析了民营企业出口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发现民营企业出口会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与本文最为接近的文献是马颖和余官胜(2010)的研究,他们在开放经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中考察了贸易开放引致的劳动力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高时,贸易开放反而会减少就业;只有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低时,贸易开放才能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与马颖和余官胜(2010)的文献类似,本文也关注劳动力市场刚性背景下国际贸易对劳动力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本文的着眼点是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此,在国内文献中,本文的研究对分析在何种条件下才能促使国际贸易有利于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贡献,能够更明确地探究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促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取得更大的收益。
本文在构建度量产业间劳动转移和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基础上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对我国省际1996-2009年贸易增长如何影响三大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研究。将劳动力市场刚性变量处理成门槛值,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低时,贸易增长才能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高时,贸易增长反而不利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因而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符合Kambourov(2009)的逻辑。由于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同时也关注劳动力市场现象,因此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能为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劳动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的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回归方程构建和主要指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