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基于碳视角的中美贸易关系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
一、引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终结了以金融产业为主引擎的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在后危机时代如何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正日益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全球正经历着一场由华尔街影子财富的经济到现实财富的伟大转变。①
据国际Wirtschaftsforum再生能源(IWR)组织于2010年8月发布的报告,2009年中美两国的排放量为74.3亿吨和59.5亿吨,居世界第一、二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贸易受到气候政策的影响日益显著。2009年6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涉及一项以边界调节税命名的碳关税条款,法案提出将从2020年开始实施此项碳关税政策(碳关税用意是试图针对进口产品征收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2010年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坎昆会议上,从会前与会各国的悲观论调到最后的绝地反弹,通过《坎昆协议》,中国和美国的减排承诺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中国所展现的积极减排姿态和美国所表现的强硬不作为姿态也为中美这两个最大的排放国的贸易关系发出了信号。
从表象上看,无论是2009年的碳关税还是2010年坎昆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排的硬指标规定,其针对的依然是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而其深层影响更像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围困。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国际社会的竞争规则:以最清洁、最有效的方式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国家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获得控制力与话语权。美国在既得生态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其低碳技术的中国市场,希望在中美贸易中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国内消费不足,投资过旺的情况下,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变革与转型的目标必须将自身发展与改善全球气候有机结合。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模式应为能促使财富的可持续积累的低碳模式。本文基于内涵碳视角重新审视中美贸易关系,探究了中美贸易顺差数字下的生态逆差,并对我国的贸易模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转型时期的中国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政策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美贸易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美贸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141.67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3337.43亿美元,2009年,虽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贸易总额依然达到了2983亿美元,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中美贸易总额达到了3853亿美元。美国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流向地之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顺差更加严峻。
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28.3%,远高于预期。进口也远高于预期水平,同比增长31.9%。在进出口均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81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出口的激增意味着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正逐渐恢复。然而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举步维艰,贸易保护在今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各主要贸易体的贸易政策主导方向。
以2009年的美国提出碳关税议案为例,美国提出碳关税议案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借此对中国等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过惩罚性关税实施贸易制裁,属于贸易保护政策。而这种巨大的贸易顺差下的生态逆差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基于内涵碳视角重新分析中美贸易关系。
(二)内涵碳排概念与文献综述
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ies)明确提出了内涵这一概念,用以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某种资源如各种能源、水资源等的总量及其排放的多种污染物。按照内涵概念,内涵碳排即指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碳。
基于此概念,应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技术,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1984-1986年OECD6个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贸易产品中的内涵能源及碳排,说明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效果受到贸易的影响。而单区域投入产出方法成为测算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中日臻完善。
随着贸易与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各国学者基于各国单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来测算商品中的内涵碳排放量。如:Alcntara和Padilla(2009)基于最终产品角度对西班牙服务业的能源和碳排放进行估算,交通运输业成为西班牙能源消费碳排量最高的服务业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invang和Peters(2008)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挪威在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足迹,得到结论:2001-2006年,挪威在中国的碳足迹增长了将近2倍,在发展中国家的碳足迹增长了65%,而在发达国家增长了16.5%。2006年,挪威由于从发展中国进口而节省了3.57亿欧元,而如果这些进口产品在欧盟国家生产的话,就会在进口入挪威时被征收这一笔额外的碳费。Sissoko和Vandille(2008),Tunc et al.(2009),Minx et al.(2010)也应用同样的方法对分别对比利时、瑞典和巴西的内涵能源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由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法不能区分国内外产品中的技术差异,为了克服单区域投入产出方法无法区别国内外生产技术的差异,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被逐渐应用。多应用于双边贸易方面的碳转移问题研究。Li和Hewitt(2008)运用MRIO研究了中美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进一步发展了Shui和Harriss(2006)的计算方法,结论是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相对于在美国生产这些商品可以减少约11%的碳排量。但中美贸易增加了全球碳排总量的19%,从而得出了国际贸易导致了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Ackerman et al.(2007)利用美日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对两国贸易中的内涵碳排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1995年,日美贸易使美国减少了14.6百万吨碳排,而日本只增加了6.7百万吨碳排,其减少了全球碳排7.9百万吨。并借此结果对两国碳控制措施,如碳税等进行评估。Shimoda et al.(2008)运用MRIO研究了美国和9个亚太地区国家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和碳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