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业务,为其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也面临着资金池运作和刚性兑付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业务界限不清引发的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薄弱等问题。为此,本文从业务转型、全面风险管理、加强法律建设和自律等方面提出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受客户的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按照约定进行投资管理,并收取管理费用及业绩报酬的行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管理业务就是银行理财产品。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凭借丰富的项目资源、客户的信任和遍布城乡的网点渠道,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银行新的盈利点。2015年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超过20万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业务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避免了投资者因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不足可能带来的不必要风险,是投资者财富管理意识提升和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填补了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银行存款之间的空白。同时,它也是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节约资本占用、降低风险集中度的重要举措,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工具。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创造性的满足了融资客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有观点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存款的替代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其规模将不断缩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上属于直接融资范畴,风险由客户承担,同时银行可以节约资本、不需计提风险拨备,因而其成本也就较低,可以给客户提供较高的利率选择,也就是说由于风险和成本的差异,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理财产品和存款的利率差异仍然是存在的。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传统的银行业利差收益不断收窄,以理财产品为主的资产管理业务将是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重要业务领域。近年来,供需两旺的市场推动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屡创新高,业务操作呈现表外化、同业化、交叉化、网络化的特点。
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资金池运作和刚性兑付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尽管监管部门进行了多次规范,但部分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仍然采用资金池运作的方式,资产和客户资金无法做到一一对应,实际上形成影子银行业务,为此,在资产管理项目出现问题或资金池出现流动性问题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先行垫付资金。同时,为了避免理财产品亏本对银行声誉的负面影响,银行不仅对资金池项目实行了刚性兑付,而且也对所有资产管理计划都实行刚性兑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资产管理产品并未真正将风险传递至投资者手中,而是在银行内部不断积累,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银行的影子,其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均由银行承担。
(二)与表内业务界限不清引发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是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指银行在项目未达到规定收益的情况下负有还本付息的义务)在法律关系上与自营业务的债权债务类似,所募集的资金实际已变成了银行负债,资金运用也属于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就是说这种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与存款基本一致,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把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当成银行存款一样对待,违背了代客理财的本质,使银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二是部分银行将自营融资不能投放的项目通过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由于理财产品不受资本的约束,也不受贷款限额的控制,这些银行将理财产品当作贷款投放或自营表外融资的工具,甚至将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房地产等高风险或限制性行业和领域,再加上表面上移出表外,风险控制不免有所减弱,这些因素导致这部分理财产品的风险实际上是很高的。三是有些银行将理财产品充当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关键时点、时段存款规模的工具。通常把理财产品到期时间设定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等关键时点,将客户的理财到期资金直接记录为当期存款,然后再在下月、季或年度开始时再将其转回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以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存款。综上所述,部分资产管理业务与银行表内业务界限不清,甚至绑定的做法,不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
(三)资产管理业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薄弱
一是会计核算不独立。有些银行没有严格按单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核算,这就使银行通过违规转移内部收益来平衡收益成为可能,以保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刚性兑付或截留本该属于客户的收益。二是资金管控流于形式。当前,很多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只起到通道作用,并没有实际的风险识别能力、防控能力,对资金的投向无法监测,导致资金实际用途不明,很有可能流入高风险领域及股市。三是与自营业务的风险隔离不彻底。有些银行的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由同一部门进行经营与管理,没有专门从事理财业务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四是风险准备机制缺位。当前,资产管理业务并没有资本、减值作为风险缓冲,增加了银行的声誉风险。
(四)客户体验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管最大的挑战在于良好的客户体验。互联网关心的是如何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加完美、更加切合客户需要的服务。通常他们会通过前端以免费或极低的成本商业平台,聚会大量客户,然后通过提供完善的客户体验销售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而银行是以产品为中心,主要通过为上游资产端交易对手提供融资服务而获得收益,很少考虑下游资金端的客户的实际需求,容易形成产品同质化,很难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三、政策建议
(一)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银行应从过去仿照表内信贷业务的运作模式全面转型,为资产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之间建立栅栏;从赚取息差的盈利模式向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的模式转变;转变资金池运作模式,通过产品的独立建账与单独核算实现产品与资金的对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渠道,逐步实现客户与产品的细分。
(二)加强对理财产品的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严格限制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期限不匹配的业务;二是银行应本着忠实和勤勉的义务,帮助客户监测、识别、分析、防控风险,严格防范个别内部职工借助银行名义非法销售其他理财产品;三是逐步建立理财业务的风险拨备制度,要根据资产管理业务的资金投向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拨备;四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公开、透明的政策吸引投资者;五是将理财业务全流程纳入电子化系统中进行,减少手工操作的风险隐患。
(三)发挥大数据优势,增强竞争力
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交易数据,应搭建强大的IT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匹配产品与相关客户的风险特征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适宜的人群承担过度的风险,从而降低潜在客户纠纷和声誉风险。
(四)加强法律建设和行业自律
尽快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统一的行业性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客户风险评估系统,统一的产品信息披露平台和格式,增强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山东银监局课题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转型及监管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5年第3期.
张立林.积极应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挑战.《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5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