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面对我国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地方高校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经管类招生规模逐年扩张,专业方向不断细化,这缘于过度追求大而全的教育规模以及经济利益。致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造成研究生就业问题凸显,也形成了部分专业的供求失衡。因此,地方高校应关注立足于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管类研究生。一、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研究生在就业中,仍存在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隐形歧视,其研究生就业率往往低于985、211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尤其对于经管理类研究生,与技能性和可操作性易于鉴别的工科研究生相比,其技能和素质难以明确判别,通过鉴别能力和素质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需较高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名校出身。同时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创新不足,缺乏对研究生专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模糊。
(二)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培养
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与知名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一流高校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已形成与发达国家顶尖高校相似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而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培养,教学设置的无精确指向等问题,造成研究生学术、专业能力不足、无差别化现象。而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心仍停留在对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盲目向一流高校看齐倾向,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及论文数量等。
(二)研究生培养的供求关系失衡
目前地方高校多数忽视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缺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者关系的认识。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没能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高校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对地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也缺乏理性的判断,导致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信息非对称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研究生普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形成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形成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人才供给的脱节。这缘于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培养上未能针对市场进行适应性调节,造成研究生供给偏离区域实际人才需求,形成了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二、研究生培养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内涵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稀缺性资源,国内一流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种人才供给,但这类研究生往往向发达地区集聚,而欠发达地区则难以吸引和容纳,造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而地方高校则填补了这种人才的短缺,通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结合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来培育出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此外,地方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培养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生,尤其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在充分利用区域其他资源禀赋下,通过地方高校进行针对性培养输送人才,缓解人才资源的供给短板化压力,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而且产学研协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能带来助力。
地方高校的资金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这也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以及研究生培养能力受制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培养优质研究生,将形成良性循环。但地方政府拨款往往需考虑其投资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效的研究生人才资源,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当前企业资金也正在成为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之一,在产学研模式日益成熟的环境下,地方高校在与地方企业合作方面日益紧密。尤其是在人才需求方面,企业希望地方高校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来促进企业发展,地方高校立足本企业需求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形成良性的校企产学研生态圈。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优势
首先,地方高校具备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将高校人才培养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即为高校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研究生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指导,如针对区域经济环境、具体的产业人才需求、企业群发展方向,为高校开设研究生招生专业和学科作出指导和调控,培养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经管类研究生。
其次,地方高校具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优势。双方联系紧密,共享资源平台,校企合作模式为经管类研究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习环境,以及一线管理者的实践经验授课。通过实践和一线管理课程,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增强了针对具体企业的业务能力,并结合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对地方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思维和新动力。此外,校企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方面降低了招聘时的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高校则解决了研究生培养的盲目性。
最后,地方高校具备与地方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地缘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需密切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联系,对于经管类研究生,面对各区域、各产业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不同的实践技能,具有区域经济社会特色的现实环境为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真实和便利的经济、产业、人文信息。地方高校围绕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能将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三、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综上,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一方面解决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达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建立为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校企合作模式将经管类研究生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相衔接,提高了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针对性和就业能力弹性。针对经管类研究生开设企业实践基地,提高在企业实践所得学分权重,通过与企业互动学习,培养出熟练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地方企业所需技能的研究生。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协调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关系,促成二者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目标一致性。
(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调整学科设置
目前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的研究生教学研究体系,学科带头人的研究领域和个人偏好易对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产生影响。而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趋于高龄化,且没有经管类研究生亟需的企业一线管理工作经验,教师所从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经济应用极易产生偏离。不利于经管类研究生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专家考核评估作用,对学科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指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并进一步将地缘优势转为地方高校培育研究生的内在优势,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在调整学科结构的过程中,要时刻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市场信息调查与反馈机制,让学科发展更具弹性,能够及时恰当地调整学科设置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三)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
在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构建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动的反应机制,时刻掌握本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掘研究生自身就业偏好与擅长领域,通过这两个方面来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动态确定各类经管类研究生的比例,改变其培养目标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在原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分类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不仅要注重与区域需求衔接,还应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培养,通过各个学生的专长和偏好来实行分流,有侧重地分别进行培养。如针对学术硕士,可在一年的基础学习完成后调查学生意愿以及合理考核研究生能力,注重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区域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四)进行合理的研究生就业指导
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对研究生未来发展规划和就业能力影响显著,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要促进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较为僵化,更多倾向于对硕士研究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水平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对区域经济环境与企业需求的研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完成校内外资源的对接工作,尤其是掌握就业市场行情,通过走访和实际调查,对经管类研究生偏好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并根据调研结果对研究生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培养。同时,地方高校应提高就业指导人员水平,优化就业指导成员组成结构,并聘请企业一线管理者以及行业专家进行培训,对区域行业及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明确掌握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郑飞中,吕建新,刘洁.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16(5).
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
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教师教育研究,2013(5).
Inkster,K.Effects of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on Managerial Job Changes andCareers,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