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9184 发表于 2018-7-15 14:18:39

2018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引领民族工作的新策略——以哈尔滨市为例

  哈尔滨是一座多民族散杂居的特大型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多、比重大、流动性强。有60余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有45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人口过万的少数民族有4个,分别为满族35万人、朝鲜族10万人、回族4万人、蒙古族1万人。全市有16个民族乡镇,218个民族村,111所民族学校,22所民族乡镇卫生院,23家民族文化艺术馆(站),有少数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千余家。从2015年6月初开始,我们对哈尔滨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权益保障等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对哈尔滨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促进哈尔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一、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二是了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千方百计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法治方向,顺应趋势,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凝聚各方智慧、做好民族工作的磅礴力量。三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发展的眼光从微观转向宏观,积极把民族经济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之中定位;帮扶的方法从以政策帮扶为主转向以协调服务为主,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民族企业、民族贸易定点生产企业转变观念、定思路、跑协调、创造环境;增长的方式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效益,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民族企业、民族贸易定点生产企业在经济发展上找准位子、选好路子、树好牌子。四是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关注民族工作、关心少数民族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进一步聚集各民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强化问题导向,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发展民族经济,关键在于抓住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制定一切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加快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中心工作。要把民族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一是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生态优先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走出一条符合哈尔滨实际、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经济发展之路。二是编制哈尔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细化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三是加大政府帮扶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少数民族专项资金项目库,对科技、农技、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脱贫创汇项目实行资金倾斜,重点扶持。搭建服务平台,畅通信息渠道,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激发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潜能。立足民族村特色优势打造绿色食品、特色旅游、餐饮娱乐、生态农业、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种养殖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等具有民族风情行业,并引导其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挖掘内生潜力,激活自我造血功能,进而,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五是加大对民族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尤其哈尔滨市的少数民族小微企业大都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规模小、产值低,没能列入民贸企业,享受不到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政策,进行企业改造和扩大再生产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地方应出台针对少数民族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在企业贷款和资金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诉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的第一期盼,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市财政要继续安排并视财力可能适当增加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各级财政、教育等部门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及开办民族班的各类学校给予倾斜;少数民族重点县(市、区)应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制订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扶持民族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民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市、县(市、区)优质中小学校要轮流选派优秀教师到民族乡村任课,帮助民族乡村培养师资。二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就业渠道,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通过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要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并给予重点倾斜。三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立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坚持对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给予倾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民族乡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比例和服务供给能力,在重点民族村培育标准化中心村卫生服务站,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缓解民族乡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完善民族乡村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民族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定向培养民族乡村医生。
  四、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而且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团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做好民族工作,努力提高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一是加深对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已是司空见惯。这表明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密切掌握城市民族工作动态,深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把握发展动态和趋势。
  五、加大保护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
  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要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对村落局部进行调整、更新和改造,以及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和道路设施完善,尽量减少因建设带来的对少数民族特色的人为破坏。一是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原则。特色村寨建设,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足发展、保护利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整体规划为基础,遵循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与生态旅游、文化保护、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二是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旅游配套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寨道路建设质量,加强村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三是要着力发展村寨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的都市乡村。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培育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形成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村寨影响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生产技艺,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等特色资源,扶持和发展家户小作坊,积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旅游纪念品。
  六、完善长效机制,形成民族工作整体合力
  完善少数民族工作长效机制,是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宗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体系。二是继续深入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党政组织为龙头、以社区为依托、以少数民族联谊组织为纽带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三是建议设立必要的城市民族工作专项经费管理机制。从财政上加大对少数民族社团活动和干部教育培养的力度。支持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开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以适应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四是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及时动态地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变动信息,为工作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根据哈尔滨市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必要的预防和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有效机制。完善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真正实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五是建立民族工作跨区域联动调处机制。针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加强输出输入地对接工作,开展劳务合作,进行经贸协作,加强跨地区联动协作。与外省市民族工作部门建立异地合作和区域民族团结共建机制,派工作组到有关省市协助工作。牵头召开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座谈会,共同签署有关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形成责任明晰、工作高效的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服务共担的跨区域联动协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引领民族工作的新策略——以哈尔滨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