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建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历史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两者的正相关关系的解释即著名的奥肯定理;经济增长能够拉动就业增长,就业的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两者应当相辅相成,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实现良性联动。当前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河北省经济的转型,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一、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总体分析
文章从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角度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性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河北省生产总值仅为183.06亿元,2015年增加到29 806.1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61倍,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5.42%;1985-2014年间,河北省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67%,城镇登记失业率却由1986年的0.5%上升为2014年的3.95%。多年来河北省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并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相应增长,因此,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联动机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与就业增长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1986-2014年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纵观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低就业增长率与高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就业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GDP增长速度与就业增长速度不仅不同,并且在个别年份的变化方向也不一致。(见图2)
(二)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我们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就业弹性系数越大,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就越大,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就越强。图3表明1985-2014年河北省就业弹性运动的轨迹,图3就业弹性的变动过程显示,河北省的就业弹性呈现出以下特点:1.就业弹性在1990年以前大部分年份保持较高水平,1985-1990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185;2.1991-1999年的就业弹性总体下降明显,并保持稳定的状态,经历了1999-2000年的快速下降和快速上升;3.2001-2008年就业弹性维持在0.078的平均水平;4.2008年以后,就业弹性波动较大。
二、河北省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构建河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联动机制,努力去探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在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联动机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构建联动机制的重点和难点。
(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导致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因素是投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80年为37.16亿元,2014年为26 671.92亿元,2014年为1980年的700多倍,投资增长迅速。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并没有带动就业的大规模增长,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的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从1985年的23.02人下降到2014年的0.16人。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很大的非一致性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比较先进的产业结构水平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由图4河北省产业结构数据可以看出,1978-2014年,在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占整个GDP的50约%左右,第一、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0.7%和 30.5%,河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但与比较先进的产业结构相比较,河北省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发展还不充分,与先进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图5可以看出,19852014年河北省的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由62.7%下降到33.2%,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渐上升,分别由21.8%和15.4%上升至2014年的34.2%和32.5%。河北省就业结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
综合分析河北省三次产业的GDP构成与就业构成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偏差。第一,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伴随着产值比重的下降,第一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呈现出明显劣势,但其就业在全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33%,产值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11.7%,二者的差距很大;第二,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化严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产业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将近50%,然而资料显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其在三次产业全部就业中的贡献率仅有三分之一;第三,第三产业产值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37.3%,同时其吸纳了全部就业的32.5%,由此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基本同步增长。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发展落后。所以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最能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
(三)城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城镇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比较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束缚了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表现为农业从业人数相比过多直接导致了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表明农村仍存在着过剩的农业劳动人口未转移到城镇。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它是最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支撑点和有力保障。
三、实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之一,要更好的利用好这个优势,努力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和谐,而且也是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前提,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以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就业以及在就业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确立稳增长、保就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
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关系到就业的增长,所以要想扩大和促进就业就要培育更新更好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提高就业水平,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增长处在高峰期,在目前的就业高峰期,要减少失业和扩大就业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同时,就业关乎民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就业增长,要切实把就业工作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政府也要支持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发现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扩大就业水平
为改变河北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现状,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的原则,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首先,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第一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拓宽就业范围,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根据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依托乡镇企业,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吸收能力;其次,在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发挥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注重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最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保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同步上升,改变第三产业规模和水平的落后状态,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
(三)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为了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一方面,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农村经营组织,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的局面。现代农业创造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政府需要提升中小城镇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康涛涛.江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研究.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孙鑫芳.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以浙江为例.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何龙.河北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发展研究.保定:河北大学,2014.
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经济科学,2015(4).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经济学动态,2002(10).
池碧云.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6.
[责任编辑:兰欣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