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679 发表于 2018-7-14 18:14:31

2018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建设方面的耕耘,集中体现为初步探索了化道路。其中的成功和失误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中国风格,又充满着矛盾,留给后人大量思索空间。
一、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开拓通途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解决农民的土地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近30年的农民土地革命,在中国上第一次将地主阶级清除出历史舞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的生产力扫清了最大障碍。这场斗争深入到穷乡僻壤,在占中国总人口90%的农民中重新分配土地,重建乡村基层政权,从而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农业用地历经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至今形成了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公有,使用权属于农户或民营公司的土地制度,在半个世纪中基本实现与保证了耕者有其田。既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又降低了工业建设成本,并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转化过程中有了凭借和保障。中国因此未出现印度、南非那样数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问题,又保证了资金、信息、技术向转移,使工业化呈现出光辉的前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工业化
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一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基础与国内外形势,使毛泽东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1)必须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开足马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然,就要从地球上被开除“球籍”!(2)重工业(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必须先行。近代历史上有作为的后发国家大部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去引导投资,走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汲取这些国家的经验,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重从相对比较处于劣势的重工业建设入手。但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后来,他又提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3)建立工业体系是一个大国的资源与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战略的需要。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新中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勇敢地走上了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道路。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工业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若采用传统的依靠产业部门逐步吸纳破产农民的,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会造成农民痛苦与社会不安定,拖延工业化的进程。毛泽东试图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费时少、见效快、痛苦小的道路。这就是兴办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及便于国家控制农业剩余以较低的转移成本和畅通的渠道流向非农业部门;同时,也是为了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减少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毛泽东对发展地方工业、农村工业倾注了极大的精力。1958年,他创建并指引人民公社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集工农商学兵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指出“公社要工业化”,希望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的任务。此后,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社队迅速发展。人民公社有很多方面不切实际,但是在中国工业化初期,它对于建立乡镇工业,兴修水利、合作医疗、普及义务,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是有贡献的。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集中和动员资源,长期极度地压制城乡消费,以实现高积累,从事工业建设,中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虽然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当时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是相当粗糙的,建设的过程极为痛苦和艰难,建设的代价十分高昂。但是,千年古国毕竟迈开了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步伐,为改革开放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毛泽东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