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于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摘 要: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关键词:劳动力;就业;所有制;北京市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学家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制结构是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劳动力就业及生产力能否迅速发展。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之区,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及社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及所有制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所有制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北京市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趋势
(一)国家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例下降,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上升。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城市就业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1978年劳动力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分别占82.6%和17.4%。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出现了外商投资、城镇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微弱,只能吸纳很少的劳动力就业,如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就业数量只占总就业量的1%,城市中的个体占1.4%,但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较1978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到200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到58.3%,外商投资单位比例达到5.2%,城镇个体单位达到5.3%,其他非国有单位达到13.5%。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的所有制多元化发展很快,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的4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比例下降到29.2%,集体单位下降到4.1%,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5.6%,城镇个体上升到6.7%,其他非国有制单位的劳动力就业比例上升到44.6%(表1),可见从业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比例上升很快。
(二)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非国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能力迅速上升。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与从业人员的区别是,在岗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其他经济及其附属机构的某一岗位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资或生活费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离退休再就业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与从业人员这一指标相比,在岗职工这一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内现有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趋势相同,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上升。1980年年底,北京市公有制单位一统天下,在岗职工全部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各占82.5%和17.5%,到1985年,非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只占总数的0.4%。“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公有制成份下降,非公有制成份迅速上升。2000年至2004年底,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的比例下降了24%,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下降了4%,非公有制单位上升了29.1%(表2),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北京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一)北京市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已超过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所吸纳的劳动力如果从从业人员来看,占54.7%,已超过公有制单位吸纳劳动力比例(45.3%)的9.4个百分点。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国有经济依然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占39.7%,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吸纳劳动力占26.8%,外商投资经济单位排在第三位,占9%。如果从在岗职工来看,情况与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同,国有经济在岗职工的比例为41.1%,依然是所有制经济单位中最高的。若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来区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在岗职工高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在所用的离退休人员中,国有经济单位最多,占33.3%,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成分不断壮大,这些单位中聘用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也最多,2004年,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在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工作的最多,占到59.6%,在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单位占16.9(表3)。排第三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0.5%。其他人员中,31.2%的在有限责任公司就业,26.5%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14.4%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总之,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向。
(二)大多数行劳动力就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2004年,北京市的19个行业中劳动力总数为6826736人,其中有16个行业的劳动力占60%以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表4)。其中非公有制成份最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近些年来,北京市的信息、软件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私营企业在该行业发展迅速,不但促进了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相当数量的就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该行业的87.6%的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例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排第三位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占到97.3%;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0.3%;教育行业为78.9%,排在第三位。各个行业中,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较小,最大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占到10.8%,其次是采矿业,占10.4%,其余的行业都在10%以下,说明北京市集体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容纳能力较小。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公有制经济比重依然较大,结构不合理,影响劳动力就业。2004年底,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528.3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825亿元,占32.6%,较2001年的52.2%下降了19.6个百分点,较2002年的47.0%,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290.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52.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6%。前已述及,从社会劳动力在各类经济成分中的分布来看,全市城镇劳动者共502.8万人,其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共227.7万人,占全市城镇劳动力总数的45.3%。即使是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公有制经济也占有很大的比重。2004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中,公有制成分分别占了40.3%,17.3%,67.1%和29.4%(表5)。像批发、零售这一行业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服务性行业,非国有单位在该行业的经营效率要高,显然非国有资本的大量存在有利于这些领域的竞争和资源配置。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总资产和零售总额这四项指标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低,而非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表明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吸纳能力非公有制单位较公有制单位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低。与非公有制企业比较起来,北京市公有制企业资本金不足,企业亏损面大,负债率高(表6)。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3.8%,集体企业为20.4%,非公有制企业在20%左右;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54.5%,集体企业达64.1%,不同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资产负责率不同,最低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为42.9%,最高的是联营企业,为60.8%。高负债加上人员负担,企业负担更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国有企业除资产负债率高之外,经济效益也低。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集体企业是8.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联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外,总资产贡献率均高于国有企业;成本利润率国有企业仅是2,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其他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外,其他的均高于国有企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高达9.6,是国有企业的4.8倍。从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看,国有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中等偏上,最高的仍是股份有限公司,达到203895元(表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页:
[1]